八、中国与西方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中英(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以及“九ー八”至“七七”日本大举侵华的抗日之战,共有次战争。这些外患,规模一次比一次巨大,对于中国造成的伤害也一次比一次严重。 相应于外患,中国也不断经历内争太平天国、捻军、庚子义和团、辛亥革命、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国民党北伐、国共内战,以至中共夺取政权。 这些内外变乱,以时间前后排列,都有内外事故之间的呼应关系,一次外患之后,立即有一次内战,后者似乎是由前者引发的征候。 一个社会的解体,反映这一群体没有了凝聚的共同意识。明代后期颇有对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明亡前后,有识之士更对中国文化有过深入的反思。但在清代康、雍之后,一方面思想定于一尊,另一方面烦学风占尽知识资源,再加上经济繁荣、生活逸乐,少有人能深刻地思考根本问题。于是,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肢体,却没有主导经中枢的思维能力。 辛亥革命是人心思变的爆发点。孙中山的革命理念若单纯在于驱逐满人,未必能超越太平天国。他的民权思想,能与黄宗羲等人的反思相应,民生的主张也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平均主义相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则触动当时全民悲愤心弦,成为国民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原因。 民族国家的理念,发生于欧洲,是当时各族对天主教教体制的反动。中国皇朝是天下国家的普世秩序,中国革命则将西方的民族主义理念借来,以反抗西方殖民帝国主义。自此以来,中国建构国族的工作,遂不能脱离民族主义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仓促立国,数千年的皇帝制度从此终结,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支离破碎的中国居然没有亡国,也还是仰仗“民族主义”,甚至大小军阀即使彼此攻伐,却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外敌侵略中国。 黄宗羲(1610-1695)与顾炎武是同志挚友。他在明末聚乡兵参加鲁王的抗清活动,辗转山海,屡踬屡起。南明几次抗清的力量都失败后,黄氏致力于讲学与著述。他也与顾炎武一样,深切反省中国文化与政治得失。黄氏痛感道学的空谈,主张明经通史,以求经世致用:“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 黄宗羲反思世事得失的结果,则是《明夷待访录》。这部大书毋宁是于针砭中国文化及政治制度之后,提出他的改革理想。该书涵盖广泛,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都有其改制的拟识。简单地用今日的名词说,他昐望中国发展个文化精英的民主政治与社会,以学校为议政之地,转变中央集权的帝制为相当程度的地方自治。 引自 八、中国与西方 自从秦汉帝国以来,“中国”概念必须容纳东亚这片 大地上许多族群的文化。汉代的五帝系列,将各族收纳在一个可以串联的谱系,而黄帝为统摄许多族群的祖先。今日,许多汉人自以为是炎黄子孙,有些汉族以外的族群,也在建构其祖先与汉族同源的理论。近代中国建构国族的方向是聚异为同,恰好与欧洲近古诸族为了摆脱天主教秩序,而各自建构祖源的方向背道而驰。于是,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转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中国成为多元的庞大共同体,实为世上所仅见。 这一系列的转变,其演变的轨迹是:每次外来的侵侮,即引发内在的反应 一步一步由寻求实质的船坚炮利,走向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再从民族国家的理念演变成孙中山的多元秩序。从此,中国不必再完全套用西方狭窄的族群观念(如日耳曼人的德国),也不必借助信仰以笼罩诸族(如天主教的公教秩序),更不必以选民自居而排他(如犹太民族主义)。这是一条可以与今日“全球化”接轨的途径,也是条还可继续开展的途径。 引自 八、中国与西方 为例:其英文课本是印度出版的英国教科书,化学、数学是美国出版的大代数与解析几何,生物学是美国出版的生物学概论…学生修习诸科目中,至少三分之一为英文课本。 如此教学方式训练出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在西方国家也属上乘。但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在中国的内地农村却不仅无用武之地,而且还可能有严重的疏离感。凡此学生,只能在沿海大城市生活,已不能再回到内地的故乡。研究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中国教育的学者,都曾注意到这一问题:内地与沿海、农村与城市,其实已经断裂为两个世界。内地农村的中国,已失去了这些受过近代学校教育培训的子弟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学校的分布大致是:乡镇有小学;县城有中学;省会有高中、专科、师范,甚至是大学;大城市有大学;平、津、、宁有最好的大学。循此阶层,小学毕业生不再回到村落,中学毕业生不再回到乡镇,专科以上学生不再回到县城,大学生不再回到原籍的省份,学成归国的学生更是群聚在四五个大都市。 回顾传统的科举制度,中秀才的仍在原来乡村,举人大多在家乡县城,出仕的官员退体离职后,不仅回到本籍,大多还回到老家。受过教育的人オ,仍以故乡为归属之地。这些地方精英,在家乡是领导者,他们彼此之间又有庞大绵密的网络,保持联系,交换信息。最足以说明的例证,当是曾国藩等湖南士绅,他们在本籍一呼百应,彼此声息相通,遂能以湖南一隅的人组织为湘军。 引自 八、中国与西方
117人阅读
Sherr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七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17-19世纪)
七.17-19世纪 清 1.二元制统治:满汉旗;二元制行政体系:满汉两班官员体系;部落贵族参与统...
-
八、中国与西方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