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人》引发的哲学思考
- 2021-03-20 06:21:44
《新哲人》(New Philosopher)是一本MOOK书。2013年创刊于澳大利亚,希望通过哲学思想的引导,让大家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更自由。每期内容都是关于某一话题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和答案,文章篇幅不长,形式自由(有征文,有采访录)。主题,比如生而为人、新消费主义、时间、旅行、平衡、死亡……哲学家们围绕这些主题给出了。《新哲人》主力作者皆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群,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小中见大,特殊中总结一般。《新哲人》虽然是哲学短文杂志,有部分时尚娱乐的成分,哲学思考类的书读下来依然很烧脑。感觉哲学属于高等知识层次,理解它需要补充许多背景知识,有些敬畏 。阅读中的收获
1.虚假平衡?
从平等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仅仅是一种策略,而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把整个世界点燃,而是要扑灭这场大火。 引自 虚假平衡?帕特里克·斯托克斯 从平等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仅仅是一种策略,而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把整个世界点燃,而是要扑灭这场大火。
平衡≠中立。平衡运作,常是被主观设定了的,他的调频设定在:谁的声音值得关注,谁的主张严肃有理。新闻,报道的导向的驱动,本身就已经失衡。那如何寻找自我意识的平衡,我想需要打破局限,这个局限,很广了,可能来自:学识、阅历等等吧,首先要提升自己,才慢慢练就火眼晶睛,辨识真伪。
2.建立平等的社会
从平等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仅仅是一种策略,而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把整个世界点燃,而是要扑灭这场大火。 引自 建立平等的社会 伊丽莎白·安德森 从平等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仅仅是一种策略,而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把整个世界点燃,而是要扑灭这场大火。
现在的女权主义的维护者们一直活跃在各种媒体和政治社交舞台上,但是从近几年离婚率上升的现象看,效果并不理想。这不禁令人反思,维护女权,那么该如何定义“女权”?维护女权,想是想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个人感觉,现在维护女权,与个体独立,大家在维权时混淆了。 百度搜了一下:“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权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方,比如,性暴力、生育、就业、高层和重要工作的人员设定等。
个体独立作为成年人,应该独立面对的一些事。比如,上班,照顾孩子、老人。而对于家庭中,夫妻家务的分工,如果因为宣称女权主义,认为被压迫,我认为这是个人独立应解决的家庭问题。
3.无知之幕背后
不仅主张滴漏论(认为富人的财富增加会逐渐惠及穷人的理论)的经济学家这样认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也反映了国际人权法中的一种划分。“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被视为人权的“第一代”,必须严格恪守。与此相反,考虑到政府的经济资源,社会和经济权利是“第二代”权利,仅须“逐步实现”。 引自 无知之幕的背后 安德列·陶 社会的平衡法则第一代:“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第二代:社会和经济权利“千亿富翁”无论有多少钱,都是人家的,那众多政客、媒体 对他们趋之若鹜,是为什么?是因为财富背后的潜能。财富的力量不仅在他能卖什么,更在于他能用在什么事情上。也正是这个原因,富翁们,尽管时而野心勃勃、时而奢靡浪费、时而慷慨解囊,最终仍然会选择积累,以确保自己的财富保持最大的潜能,也维持各种政治、社会优越条件的延续
4.六位思想家-平衡(摘抄)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 引自 六位思想家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前483):中道
世间有二事堕边行,...一为念在贪欲无清净志,二为猗着身爱不能精进。 引自 六位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不足和过度
节制和勇敢,会被过度和不足摧毁,但会因适度而维持。 引自 六位思想家 5.平衡之道
学会平衡与周围的人互动的方式,学会不被自己对世界情绪化的反应控制 .... 要训练调控、调整你对世界的反应。让这个看作日常的习惯(坚持锻炼、改善饮食、吃好睡好),学会与情绪波动共处,学会与自己对世界的回应相伴。从能量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它很实用,因为你有了一种非常具体的方法理解这些能量的意义,在使用这些能量的时候能够确切的感受它们的存在。你在锻炼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同样在与人谈话时,在各种情景下工作时也能感受到它。...它最早似乎来自一场关于修身养性、培养人类身体内部能量的讨论——《管子》中的《内业》篇。 引自 平衡之道 迈克尔·普鸣 让坚持锻炼、改善饮食、吃好睡好,这些日常活动与 情绪、回应世界 间进行平衡 ,这就像是一场能量流动的场,场内各个事件间都隐藏这能量守恒原理,此长彼消,能均衡场中的能量,就能协调我们的情绪、提高效率,兼顾个人的健康、事业发展。能量平衡的过程,是我们成长,平衡自我与社会,平衡健康与生活,事业、家庭的桥梁。
和谐并不意味着要同化它们,而是要以有效的方式将它们关联起来。 引自 平衡之道 迈克尔·普鸣 和谐:和而不同。
音乐里的和谐,处理不和谐音符的方式就是随着时间让它们最终化解 引自 平衡之道 迈克尔·普鸣 平衡不是名词,是一个动词,是不断的探索,实践,反思中慢慢实现提升,又会不断被打破,重新调整在趋于平衡的跌宕起伏的过程。时间是平衡的朋友,但不一定是平衡的武器,平衡总与时间作伴,但是时间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平衡问题。
平衡——它就像向量,把向量引向你想要的方向,而不是让它们朝着不同的方向散开。 引自 平衡之道 迈克尔·普鸣 时间是向量,他可以有很多的维度,而平衡总是带有自己的方向,如果任由时间去解决,混乱的解决不可预测,所以平衡是需要我们主动的去做一些事的,和而不同,便是平衡这条向量的方向。
6.自我的阴影
荣格认为,并没有能够简简单单克服“阴影”的方法。...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让“阴影”进入我们的意识,并且承认它的存在...一旦开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愿意考虑自我意识,甚至愿意考虑社会集体意识的更多可能性。 引自 自我的阴影 奥利弗·波克曼 自我意识,往往隐藏在“阴影”里,否认它的存在,往往是另一种强化他的力量。承认它的存在,反而发现自己能够接纳它的存在,自己可以平衡自我意识与社会集体意识,这才是踏上了完善成长的方向。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美国教会的一个牧师的故事。他自称仇视同性恋,有一天,他自己却因同性恋的性丑闻缠身走到了事业尽头。他否认自我的潜意识,果断地清除、抑制他的性取向,反而这部分的自己会变得更加强烈,直到爆发 ,给他的生命带来重创。
荣格却提醒我们,不要过分肯定、草率假设——如果我们在阴暗处点上一盏灯,不一定会喜欢我们发现的东西。 引自 平衡之道 迈克尔·普鸣 自我意识,隐藏于暗处,她也许是一些阴暗的,也有一些我们未知的潜能,很不幸他们已并被隐藏,不如现已是那样暴露外现,但是是否要在那个“阴影”里点一盏灯呢?“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这是很危险的事。
荣格学派的心理治疗师 詹姆斯.霍利斯 曾将“自我”描述为“意识纤弱的薄片,漂浮在被称为灵魂的彩虹海洋上。”...想要测量“自我”的海洋,智慧诗人感到恐怖,因为如果潜藏在那里的东西并不令人害怕,我们就不会一开始把它们推向深处。尽管如此,沿用关于海洋的比喻,我们仍然可以感到舒适和 面对我们不了解的那个深藏不漏、令人胆怯的自己,所有人都同在一条船上。 引自 自我的阴影 奥利弗·波克曼 如果把潜意识比作彩虹的海洋,美丽而梦幻。我们在内心承认了它的存在,于是便轻松,舒适,我们因此变得完整,而不必承受被分裂,撕开的煎熬;但是,也还是让他静静地停留在那,不要试图去看清它,测量它,太多的未知,就像充满诱惑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那后果是我们凡人无法控制的。我们大家都一样,主要生活在显意识中,参与社会集体活动。人类的大集体,给我们温暖,链接,身份,同样获得温暖、舒适。自我和社会的我,也需要一种平衡。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在思想上不断向深钻,不是要娱乐人,也不是要让人快速地得到一劳永逸的答案。维根斯坦甚至跟他的学生说哲学思考要 "Go the bloody hard way"!
哲学能解决人生问题吗?
直接解决恐怕不行,因为哲学终究是言说层面,解决问题取决于行动。 哲学是引导人思考的一个路径,不要刻意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以上是个人一点浅知拙见,错误处欢迎大家评论指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