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1.5,第一课时
这一讲探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手动狗头)想就着译文问一问,什么是机翻?
P24:但是,康德说,这不是意味深长的法国大革命本身。
原文,P19:Mais, dit Kant, ce n'est pas la Révolution en elle-meme qui fait sens.
英译,P17:But, Kant says, it is not the Revolution in itself which is significant.
按一般的汉语表达,这句话该译成:但是,康德说,不是法国大革命本身意味深长。
什么是“机翻”呢?就是译文看起来像是一个字一个字去对应原文翻译下来的一样,“机翻”是个比喻,不是说译者真的不负责任到把原文输进机器,拿一个结果来糊弄出版方和读者。我只是拿有道词典试了一下,结果是“ 但是,康德说,革命本身并没有意义”,可见,也许,译者并没有机翻。
笨拙的,只能读译文的读者读到这一句,其实也能反应过来,它的实际意思是“不是大革命本身意味深长”,能反应过来,译文里的“这”在原文并不是一个代词指示着哪个上下文,仅有语法功能而已,句子的语序有点颠倒,等等。但问题是,通顺准确的译文并不需要读者在这种小句子上也“反应一下”“思考一下”。而如果这类问题频繁出现,会很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和整体理解。如果译文总有这种磕磕绊绊的,不算错得离谱的句子,就会让读者读不进去。这个自然段后半段又出现了这个问题:
P25:首先,这不是具有重要性的革命过程本身。
原文,P19:Premièrement donc, ce n'est pas le processus révolutionnaire lui-meme qui est important.
英译,P18:So, in the first place, it is not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itself which is important.
这类“读者得反应一下”的小问题在本书第一课时里,可真不少。也许并不是每一处都是译者微误,可能有的地方就是读者,我,理解得不到位。但这种小问题的第二个后果就是,让读者失去对译者的信赖感,总觉得是译者的问题而无法深究文意。
也许这个比方是恰当的:读者是译者的甲方。译者应该想办法敉平“小问题”,做得细致些,让读者舒服。
Juvenalis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983.1.5,第一课时
-
P50,1983.1.5
第一讲探讨康德《什么是启蒙》,福柯《什么是启蒙》的文本: 1、《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
-
p29;第一课,第一课时
福柯最后的思考令我非常着迷,死亡令它未完成。就像罗曼•罗兰评价贝多芬最后的四重奏,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