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的驯化
因此,欧亚大陆何以一直是大型哺乳动物驯化的主要场所,对这个问题的部分解释是:它是一个一开始就拥有最多的可供驯化的野生哺乳动物的大陆。在过去的4000年中,那里这样的动物因绝种而消失的也最少。但表9.2中的数字提醒我们,那不是全部的解释。有一点也是确然无疑的:在那些候补的哺乳动物中,实际得到驯化的比例在欧亚大陆最高(18%)、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特别低(在51种候补动物中竟没有一种得到驯化!)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大量的非洲和美洲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尽管它们在欧亚大陆有得到驯化的近亲或和它们极相似的动物。为什么欧亚大陆的马能够驯化,而非洲的斑马却不能呢?为什么欧亚大陆的猪能够驯化,而美洲的西猯或非洲的3种真正野猪却不能?为什么欧亚大陆的5种野牛(松毛长角野牛、水牛、牦牛、印度野牛和爪哇野牛)能够驯化,而非洲野牛或美洲野牛却不能?为什么亚洲的摩弗伦羊(我们饲养的绵羊的祖先)能够驯化,而北美洲的加拿大盘羊却不能? 引自 第九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饲养并加以调教,是动物驯化的第一阶段。各个大陆的几乎所有传统的人类社会都有关于宠物的记述。这样调教出来的野生动物的种类,远远多于最后得到驯化的野生动物的种类,并且包括了几种我们几平不曾料想会成为宠物的野生动物。 例如,在我工作的那些新几内亚的村庄里,我常常看到人们带着宠物袋鼠、袋貂和从縐到鹗无所不有的鸟。这些被捕捉到的动物虽然有些被当作宠物来饲养,但大多数最后还是被吃掉了。新几内亚人甚至还经常去捕捉鹤鸵(一种形似鸵鸟的不会飞的大型鸟类)的幼鸟并把它们喂养大当美味来吃一虽然捕捉到的成年鹤极其危险,不时地把村民来个开膛剖肚。有些亚洲族群调教雕用于打猎,虽然偶尔也有关于这些凶猛的宠物杀死训练它们的人的传闻。古埃及人和亚述人以及现代的印度人训练猎豹用于打猎。古埃及人的绘画表明,他们甚至还驯养(并不人惊奇)有蹄类哺乳动物如瞪羚和羚,鸟类如鹤,比较令人惊奇的是驯养长颈鹿(可能有危险),最令人惊奇的是驯养狗。非洲象尽管明显有危险,但在罗马时代已有人驯养。 引自 第九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答案来自安娜·卡列尼娜原则。要能得到驯化,每一种候补的野生动物都必须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缺少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都会使驯化的努力失败,就像使建立幸福婚烟的努力失败一样。我们在担任斑马和人类这一对的婚问题咨询指导时,至少可以找出驯化失败的6组原因。 日常食物。每一次某种动物在吃某种植物或另一种动物时,食物生物量转换为取食者生物量的效率远远低于100%:通常在10%左右。 由于这种根本性的缺乏效率,没有一种食肉的哺乳动物为了充当食物而被驯化。一个例外是狗,经常吃狗肉是缺乏肉食的人类社会的万不得已的事,狗不是严格的食肉动物,而是杂食动物,即使靠吃蔬菜食物下脚也一样能长得瞟肥体壮。 生长速度。为了值得饲养,驯化动物也必须生长迅速。这个要求把大猩猩和大象给排除了,虽然它们都吃素,绝对不挑食,而且身上的肉也多。有哪一个想要成为饲养大猩猩或大象的大牧场主会花上15年时间去等待他的牧群长到成年那么大?需要役用象的现代亚洲人发现把大象从野外捉来加以调教要省钱得多。 圈养中的繁殖问题。我们人类不喜欢在众目之下性交:有些且有潜在价值的动物也不喜欢这样做。这就是对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的驯化尝试中途天折的原因,虽然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怀有驯化它的强烈兴趣。 我在前面提到过,驯养的猎豹作为比狗不知强多少倍的猎兽,曾受到古埃及人、古亚述人和现代印度人的重视。印度莫卧儿帝国的一个皇帝圈养了1000头猎豹。尽管许多富有的王公贵族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他们所有的猎豹都是从野外捉来后驯养的。这些王公贵族想要使猎豹在圈养中繁殖的努力都落空了,直到1960年现代动物园的生物学家才成功地使第一头猎豹在动物园里出生。在野外,几个雄性猎豹兄弟对一头雌性猎豹要追逐好几天,而所以需要用这种粗鲁的长距离的求爱方式,似乎是为了使雌性猎豹排卵或愿意接受交配。关在笼子里的猎豹通常拒绝按照那种精心策划的求爱程式办事。 南美小羊驼是安第斯山脉的一种野骆驼,它的毛是兽毛中最细最轻的,因而为人们所珍视。古代印加人把野生小羊驼赶进围栏,剪下它们的毛,然后再把它们放走。需要这种名贵驼毛的现代商人要么用印加人的老办法,要么干脆把野生的小羊驼杀死。尽管有金钱和名声的强烈刺激,为了获得驼毛而在圈养中繁殖小羊驼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其原因包括:小羊驼在交配前要经过长时间的复杂的求偶程式,一种在圈养中无法做到的程式;雄性小羊驼彼此之间水火不能相容;以及它们需要一个终年使用的觅食区和分开的睡眠区。 凶猛的性情。例子包括灰熊、非洲野牛、中亚野驴、斑马、麋鹿、大角斑羚。 容易受惊的倾向。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以不同的方式对来自捕食者或人类的危险作出反应。有几种在觉察到危险时会变得神经紧张,动作敏捷,并且照例立即逃走。还有几种则动作迟缓,不那么紧张,在群集中寻求保护,在受到威胁时站在原地不动,不到必要时不会逃跑。大多数鹿和羚羊(驯鹿是显著的例外)属于前一种,绵羊和山羊则属于后一种。自然,容易紧张的那几种难以圈养。如果把它们关在围栏里,它也可能惊恐不安,不是被吓死,就是为了逃生在围栏上撞死。瞪羚的情况就是如此。 群居结构。几乎所有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都证明它们的野生祖先有3个共同的群居特点:它们生活在群体里;它们在群体成员中维持着一种完善的优势等级;这些群体占据重叠的生活范围,而不是相互排斥的领域。这种群居结构对驯化是很理想的,因为人类事实上把这种优势等级照搬了过来。猫和雪貂是唯一被驯化的地盘型哺乳动物,鹿和羚羊的雄性在交配季节变为地盘型且没有优势等级无法放牧而驯化失败 引自 第九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117人阅读
云间的鲸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为什么我们吃不到草莓
至于草莓和树莓,我们在与和其他喜吃浆果的鸟儿的竞争中遇到了同样的困难。是的,罗马人的确...
-
新月沃地何以牛逼
原来地中海气候带,尤其是在新月沃地那个地区,具有胜过其他地中海气候带的5个有利条件。第一...
-
哺乳动物的驯化
-
东西快于南北
在一端是粮食生产沿东西轴线迅速传播:从西南亚向西传入欧洲和埃及,向东传入印度河河谷(平...
-
疾病的传播技巧
病菌传播的最不费力的方式,就是等待着被动地传染给下一个受害者。有些病菌等待一个宿主被下...
> 查看全部3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