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隐约看到和谐
作者的序言中最打动我的一行是,“人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被寓意深刻的事物吸引,我们会思考诸如上帝、真理、生命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所以,我才会怀着好奇打开这本书,带着我生命的全部,去看看美对我做了什么,它可以如何拯救我。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举了道德的例子,他认为,行善之所以高尚是因为行善的意图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同自私斗争。如果我们生来就被设计为要行善,那这么做就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行善是如此困难,所以我们才注定要迎难而上,成为道德的人。 康德在晚年在新的领域写下了《判断力批判》,在书中给出“审美愉悦”的定义:它是一种人的各种能力间自由、和谐的游戏。 康德论点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审美愉悦中,人的知性与知觉“游戏”着,在美面前达成了一致。人的各种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摆脱了为工作而生的性质,形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我们也因此发现了另一种不寻常的关系,即美的关系。 康德强调这种游戏是“和谐”的,因为审美愉悦被定义为人类内在的和谐。与其说康德是在探索美,倒不如说是在探索人类主观性的一个方面。这是事实,也正是我们感兴趣的地方:并不是人如何创造了美,而是美创造了我们。 引自 第一章 隐约看到和谐 康德美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判断的概念。在道德判断中,做规定的是理性。在判断提拉米斯“好吃”时,做规定的是感性。而对美的判断却是“反思性”的,当我们说出“这真美”时,没有任何能力在做“规定”,所有能力在这奇特的内在和谐中相互协调,达成了一致。 在“规定性判断”中,我们都是从一般走向特殊,总是将具体事例置于已有的总体框架或标准下进行考察。但当我们面对美时,情况却不尽相同。在“反思性判断”中,我们是从特殊开始,这里没有评判标准,是从特殊走向一般,甚至是走向普遍。我们不再有任何标准,我们停止了怀疑,这正是康德提到的判断的自由。 我们需要美,需要美让我们发生改变,需要借机重新找回倾听自我的天赋,找回对自我的信赖,找回这个新的自我,一个开放、求知、乐于分享、心怀他人的自我,这才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的东西。 引自 第一章 隐约看到和谐 康德曾经提出过一个好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才算是在真正地判断?”是我们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已有规则时?还是当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虽然未知,却试图创造明天的规则时?我们必须创造,必须做出决定,必须……决定运用“反思性判断”。……所以,培养自己的直觉吧。 当我们的理性似乎得到启发时,正是在培养挖掘瞬间之美的能力,但由谁培养?如何培养?是通过上帝、运气、还是经验?……直觉是理性显现的时刻,它比理解更深,它是与真理的沟通。 柏格森指出,直觉实际上是对一种双重努力的奖赏。第一种努力,是要挣脱习惯性的思维定势,摆脱所有已形成的观念;第二种努力,是要将当下的行为放在一边,不被事物的价值困扰。只有这样,直觉才能显现。 引自 第一章 隐约看到和谐 美能够帮助我发掘人生的力量,但这需要相应的条件。康德认为要满足三个“无”才能使纯粹的审美愉悦出现:即在美面前,我们的判断应是“无概念”、“无利害”以及“无目的”的。 康德区分了“纯粹美”与“依在美”,他认为后者是一种预先设定的美,是被认为应该去喜欢的样子而非美本身。“纯粹美”的那一刻,是摆脱社会认知而认知自我的一刻,是摆脱社会表达而表现自我的一刻。 康德认为审美愉悦产生于身体与精神之间,当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时,这“自由、和谐的游戏”就能进入二者之中。 引自 第一章 隐约看到和谐 康德还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指出: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但也是普遍的”。 人的品味显然永远都不会相同,人们也永远不可能在美面前保持一致。但重要的是,我们都感到了那希望达成一致的愿望,都希望我们产生审美情感的一刻也能成为美感染他人的一刻。 我们需要美,是因为我们希望获得和谐:自己内在的和谐,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因此,让我们大胆提出这样的论点:当人内在的和谐激发了想要与他人之间和谐的愿望时,审美情感是最强烈的。……每一次,当美触及我们内心时,它就把我们从个人主义中拉出来一点点。 引自 第一章 隐约看到和谐 尽管人千差万别,尽管有众多的因素把人们区分开来,尽管人们对彼此的差异表现出无比的自豪,但人们依然希望达成一致。人们体内依旧存在一个部分,期望着一致,期望着与他人、与所有人的一致,一种普遍的一致与共通。……当情感涌现时,我们拥抱的是人类共通的天性。 引自 第一章 隐约看到和谐
6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