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传:用来解释经。
《春秋左氏传》,解释春秋经文的一本传书。
周代以时间顺序记录国家大事。把这种编年记录称为“春秋”。
到了东周时,好几个封建的封国都有自己的编年记录,其中保存的最好的是鲁国的文献。
六经中的《春秋》,就是以《鲁春秋》为主要的内容。
王安石讽之为“断烂朝报”。
《鲁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记录到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全文才1万8千字。
《公羊》、《谷梁》都是对应于《春秋》的文句来解释。
《左传》结束在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了13年的内容。
《左传》的主体内容,叫“以事解经”,把《春秋》里三言两语的简单记录展开,还原较复杂的事件经过。
《左传》大部分内容是独立于《春秋》的历史记录,是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记录的是官方文书,并未从时间的角度记录社会变化和政治权力的运作。)
撰写《春秋》的用意,是把应然的礼仪秩序记录下来,供人学习参考。重点是事情在封建礼仪下所展现的意义。
周人将商人用于神道设教的文字符号,用来记录复杂而严密的礼仪,周代的封建制度依靠礼仪而维持了几百年。
周公建立的封建制度,将宗族关系扩大为政治组织的原则。
召穆制:单数代和偶数代分开来,符合隔代亲近的人性。
用文字记录下亲族成员的辈分接续,即族谱。
文字还可以记下彼此之间应有的关系和礼仪。
一国之内的卿、士大夫与国君之间,国君与国君之间,各国对周天子均有对应的权利义务。
到鲁隐公元年,封建制度已存在300年之久,各种封建关系已变得庞杂,有了“正名”的需要。
孔子:“必也正名乎”。(孔子在卫国时,卫国正陷入在父子争位的尴尬局面。)
在封建制度沦丧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想继续维持其秩序,孔子是其中的一个,《鲁春秋》的作者是另一个。
从西周到东周,封建规范慢慢被遗忘了。
《春秋》的作者,假定其读者有办法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只是告诉读者事情背后的价值,道德教训。
记录和封建秩序有关的事件(严重破坏,或努力信守的。)
《春秋》没有办法独立存在,要“经”,“传”并存。
《春秋》内在的根本矛盾,实然和应然之间的矛盾。
鲁国侵略小国,小国向当时的霸主晋国告状,晋国出面解决,此事在《春秋》中用特别的方式记下。(“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
《左传》作者从庞大的材料中细心整理,剪裁整齐,记录了跨越255年,共十二个国君的历史,是一位源远流长传统的继承者,集大成者。
左丘明,可能出身于世袭的左史官家族。
《左传》帮助我们了解何谓封建秩序,了解这套秩序逐步衰退瓦解的过程。
书中以国君、卿、士大夫、贵族阶层为主角。
《左传》被视为中国散文的源头。
鲁庄公年间,正值春秋五霸崛起的时代,是新的国际秩序形成的时代。
何谓“霸者”,霸者在那个时代有何必要性,封建秩序为何越来越维系不下去了。
“文姜出故”,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庄公的生母,与齐襄公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乱伦。)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齐襄公派公子彭生给鲁桓公驾车,鲁桓公离奇死在车上。鲁庄公即位,文姜却不回鲁国。
《春秋》省略“公即位”三个字,来表示这件丑闻在礼法上有亏,封建秩序收到了破坏。
鲁国人去齐国告状,齐国把公子彭生给杀了,算是对鲁国的交代和赔罪。
在春秋时代,强如齐襄公,如此嚣张,却仍受到诸侯集体评判的压力,在强凌弱的秩序下,传统的封建秩序,家族伦常,仍有其效力。
文姜不回鲁国奔丧,鲁桓公的丧礼未完成。庄公与文姜断绝母子关系,称文姜为夫人,不称姜氏,至此庄公的即位才算于礼无亏。
《春秋》中合乎礼仪的事件,《左传》不多做补充。
《春秋》是编年体,《左传》是纪事本末的方式。
即位之初的鲁庄公,最棘手的问题在于文姜和齐襄公之间的不伦关系。为两国的关系带来不可控制的变数。
鲁庄公三年,周桓王死了六年后才得以下葬。东周之后,周王廷自身问题重重,难以号令诸侯了。
大国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小国内部的纷争。
纪国国君纪侯之弟纪季,把自己的封地献给齐国,鲁庄公不愿齐国得利,想出兵帮纪国将地夺回,但光靠自己又没把握,想拉拢郑国一起行动。
郑国由于此时内部也不安定,拒绝了。
《春秋》经文用词谨慎,用简洁的风格传递复杂的意念跟意义。
鲁庄公四年,楚武王准备出兵攻打随国,与夫人邓曼谈及自己身体不适,但邓曼仍劝其出兵。(此时南方楚国,已有了老子思想中物极必反的观念。)
楚武王死在征伐的途中,但直到随国投降,楚兵回到楚后,才发布了楚武王的死讯,这是为了防止诸侯乘楚国内部出了问题,乘机发难。
楚武王如此嚣张,仍不能无视封建的礼仪,以免成为别国的口实。
纪侯将王位让给弟弟,离开了纪国,纪国并入齐国。
小国的悲哀,旁边大国影响自身的安危。
卫宣公好色,与庶母通奸,生下急子;又抢了未过门的儿媳,生下寿和朔。
朔阴谋杀害急子,寿因为就急子而丧命。
卫国大夫反对朔,朔出逃到齐国。
鲁庄公五年冬鲁国联合各国攻打卫国,要送卫惠公(朔)回卫。
鲁庄公六年,由周天子派代表,各国联合“救卫”,意味着这是在封建秩序的立场上来纠正卫国内部的王位继承纷争。
“君子”在《左传》里作者的价值观,即是从封建秩序出发,所看到的是非对错。
伐卫一事,是鲁庄公所主导,但兵力最强的是齐。文姜利用她特殊的影响力,协助齐鲁两国修好关系。
楚国继续侵占小国,楚文王攻打小国申,途中过境邓国,楚文王是邓国国君邓侯的外甥。邓国的大夫劝邓侯乘机杀了楚文王,以免邓国终将被楚所灭。
邓侯从封建秩序考虑,不愿下手。鲁庄公十六年,邓国最终被楚所灭。
鲁庄公七年,文姜回到鲁国,与鲁庄公部分修复了关系。
文姜特殊的身份,成了齐鲁关系的外交筹码。
夏四月,出现流星雨(有天文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记录。)
秋天,鲁国遭遇大水。
鲁庄公八年,齐鲁联合出兵攻打小国郕,郕国只对齐国投降。鲁庄公认为自己的德行还不够,要努力修养德行,等待机会。
这年冬天,齐国内乱,齐襄公被杀。
齐国大夫连称,管至父拉拢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一起谋反。
齐襄公外出打猎,遇到大野猪,身边的随从认为是死去的公子彭生。齐襄公受惊而摔下车。
齐襄公的仆人“费”,被一顿无理的毒打,却仍对齐襄公忠心耿耿。
齐襄公被谋反的人派来的贼杀死。
公孙无知当上了新的国君。
齐襄公身边的仆从,义无反顾的舍命保护主公,是封建道德价值的代表,所以被记录了下来。
春秋时期的一种典型人格,“重原则而轻生命”,这种刚烈,重原则的个性签名在汉朝以后,消失了。
“诸儿”的意思:太史公的理解,诸儿是齐襄公的名字;公羊学的读法,与齐襄公一起死的仆从们。
齐襄公行为无常、不守规矩,大夫鲍叔牙认为国君如此,必有大乱。于是陪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去。齐襄公死后,管仲、召忽,陪公子纠逃到鲁国。
鲁庄公九年,当上国君才三个月的公孙无知被大夫雍廪所杀。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即位成为齐桓公。
鲁庄公匆忙派军队送公子纠进入齐国,被齐国军队在乾时这个地方大败,不得不退回鲁国。
鲍叔牙带兵逼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依照封建礼仪殉主,管仲跟着鲍叔牙回到齐国。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这是齐国霸业的开端。
鲍叔牙有知人之明,又有容人之量。
鲁庄公十年,齐国攻打鲁国。战前,非贵族出身的曹刿主动求见国君鲁庄公,鲁庄公也乐意去见他,这是春秋时期阶级壁垒被打破,以能力来取材的倾向开始出现。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去打仗?鲁庄公认为自己慷慨,言而有信,以实情来做刑罚的判断 。
曹刿认为最重要的是忠于职守。
东周新的社会环境,政治上不安的情况,刺激了新的一波政治哲学思考。
鲁军与齐军在长勺这地方决战,鲁庄公对曹刿的绝对信任,是鲁军胜利的关键。(曹刿论战的故事)
不同的名词,在描述战事时的精确意义。(“战”,“败绩”,“克”,“取”,“王师败绩于某”)
春秋时期,战争越来越频繁复杂,所以才需要区别性的用语。
长勺之战之后半年,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
大夫公子偃认为宋国较弱,在未得鲁庄公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带兵奇袭宋国军队,并取得胜利。齐国只好退兵。
蔡哀侯和息侯是姻亲,蔡哀侯对息侯的妻子息妫不规矩。
息侯想要报复,但国力弱小,就假借楚国之兵,攻打蔡国。
蔡国兵败,蔡哀侯被带回楚国。
齐桓公借口谭国曾对他无礼,出兵灭谭。
“礼”被用来当借口,大国借以攻打小国。
小国的悲哀,只能等待时局的摆弄。
鲁庄公十一年,宋兵入侵鲁国,鲁国乘宋军阵势未稳,再次打败宋军。
连续两场败战,宋国地位受到影响。
这年秋天,宋国遭遇大水,鲁庄公派人去慰问,宋闵公谦卑的道歉。
《左传》中记录的预言,想说明有因必有果。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开始讨论政治和统治,以及一个人,如何当国君。
鲁庄公十二年,宋闵公被杀。
宋国大夫南宫长万曾被鲁国俘虏,宋闵公以此嘲笑他。
在一次打猎时,南宫长万乘机杀了宋闵公。
宋闵公的亲属出逃到邻国,联合起来,借曹国的军队来攻打南宫长万。
南宫长万被杀,公子御说即位,即宋桓公。
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主持北杏之会,以解决宋国的动乱。
遂国受到邀请,却没派人参加,等于挑战了齐桓公的权威,几个月后,齐国灭了遂国,杀鸡儆猴。
鲁庄公十四年,宋国背弃北杏之后的约定,齐国认为这是在挑战齐桓公的权威地位,联合陈、曹两国攻打宋国。
由于宋国地位较高,齐国借周天子的名义,来压服宋国。
宋国投降求和。
霸者,意味着实质上能指挥诸国,维持诸国的秩序。
虽然封建秩序正在瓦解,但仍然是维系秩序的合法原则。
郑厉公从栎这个地方带兵入侵郑国。
鲁桓公十一年,郑庄公去世,大夫祭仲拥立公子忽即位。
宋国威胁祭仲,要他改立有宋国血缘的公子突,祭仲为保命,只好改立公子突为国君,即郑厉公。
宋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祭仲手中,四年后,郑厉公唆使祭仲的女婿,意图谋杀祭仲,被祭仲女儿告发,事败,郑厉公出逃到蔡国,几个月后回到栎,即郑厉公原来的封地。
十七年后,郑厉公带兵打回郑国,夺回王位。
在变动不安的时代,人格外希望找到可以预测未来,提防灾祸的规律,很容易流行用反常现象来比拟人世的想法。
鲁国大夫申繻反对这种信念,认为人只要按照规范来行为,就不必担心反常事件的影响。是人的反常行为,去刺激、引发了自然的怪诞现象。这是后来儒家所传承的信念,到了汉代成了灾异学说。
郑厉公胁迫郑国大夫傅瑕,傅瑕杀了当时郑国国君子仪。
郑厉公重新成为国君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傅瑕。
郑厉公与大夫原繁的对话。郑厉公指责原繁没对他效忠,原繁表示他效忠的是国家,是国君的名分和位置,是人背后的制度。
郑厉公认为应该效忠于个人,原繁明白郑厉公对他的怀疑,上吊自杀了。
在楚国的蔡哀侯,为了报仇,对楚文王赞叹息侯妻子的美貌,楚文王被说动了心,去息国见到了息妫。立马出兵灭了息国,强娶了息妫。
息妫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却从不主动说话。
楚文王出于对息妫的愧疚,出兵灭了蔡国。
鲁庄公十五年,齐国等五国国君再度机会,齐桓公成为霸主。
齐国强大的武力,各国间纷乱的关系,需要有一个霸主来维持秩序,让各国间保持相对的和平。
鲁庄公十六年,齐国再次召集各国,鲁国也纳入齐桓公所建立的联盟中。
霸主运作靠高峰盟会,大家形成共识,霸主类似于一个联席会议的主席。
借由《左传》,去了解西周的封建制度如何逐步的转入春秋五霸的制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