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可以知道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很 可以值得我们注意: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 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 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 读之,亦自觉琅琅可通,引出一种兴会来。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又与喉舌运动有关。韩昌黎也说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朱晦庵曾经说过:“韩昌黎、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学。”所以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的最重朗诵。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 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 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赴腕下"。要看自己的诗文的气是否顺畅,也要吟哦才行,因为吟哦时喉舌间所习得的习惯动作就可以再现出来。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引自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摹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入,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入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摹仿,但是只有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摹仿。匠人虽比诗入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引自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132人阅读
> 我来回应
齐物论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诗和散文不同。散文叙事说理,事理是直捷了当、一往无余的,所以它忌讳纤回往复,贵能直率流...
-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这种音节是往而复返的。(由“许”到“限”是往,由“限”到汝”是返。)它所以往而复返者,...
-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
-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 查看全部1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