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回顾我们的成长与求学经历,教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是,韩愈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是,一位不“贤于”弟子的教师何以教育学生,他并没有说。《无知的教师》乍一看标题以为是朗西埃批判当时的教师无知,不懂如何教育学生,实则却是在谈论一种“无知教师”的普遍教育法。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他的知识逐步传授给他的学生们,将他们领入他所做的学问”p3。但是一场教育实验却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教育的新的认知。1818年,约瑟夫·雅科托担任鲁汶大学的法国文学外教,但是他不懂荷兰语,而大部分学生不懂法语,他便将一本双语版的《帖雷马科历险记》发给学生,让他们学完第一章的一半后,他再来带领大家了解法国文学。在这场教学中,他因为不会讲荷兰语而无法给他们讲解这本书的内容,只能让他们不断地复述所学的内容,并让他们一直往下阅读,直到能讲出来p4。结果却是出乎他的意料,学生们竟然只靠自己就学会了组合法语的词汇,拼成法语的句子,而且“这些句子竟像出自作家而非初学者”p6。这让雅科托陷入一种自我怀疑,或者说对教师的怀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不只是说父母无意间地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之深远,还间接地说明了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力学习语言,甚至学习其他知识的。孩子学习母语,并不需要教师讲解人,他仅凭自身智力,便从那些并没给他讲解过语言的教师那里学会了说话。但是一旦他接触到正式的教育,便也意味着一种关于智力可以分层级的认识便被无意识地灌输给了他。他要去理解教师的讲解,如此便是先要理解自己不依靠教师的讲解就不能理解知识。事实竟是如此吗?雅科托认为不是,他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事实,学生不依靠他做任何讲解,便自己学会了法语读写,“他们用它去观察和记忆、复述和检验,去将要认识的联系到已经认识的,去做然后省察自己所做”p14。人有意志,“只要人有这样的意愿,以自身的渴求为动力或受形势所迫,他就可以自己学习,不需要教师做讲解”,大学的学习在我看来多半是如此。相比于时时有监督的高中生活,能在大学里自学的人总是会领先于他的同学。钱伟长以文史满分、数化低分进清华历史系,却最终成长为物理学界了不起的大人物,很难说不是依靠自身的意志而有所成就。
传统的讲解式的教学,存在钝化,即让某个智力从属于另一个智力p17,无知的教师如果依然想做一个好的教师,就要“去相信任何人的知性能力”p18,然后去解放学生,让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智力p19。我们都曾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自己学习过,这种学习方式叫做“普遍教育法”p21,即先学某件事,再将它联系到其余一切,并依从所有人都有同等智力这一原则。P23-24说白了,普遍教育法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学生需要自己去观察一切,不断进行比较,始终回应这三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对它怎么想?你用它做什么?书永远不是整体,课永远不会讲完p29,倒不如让学生走上行程p32,一切都在书中,而人要做的只是讲述p33。
不要说什么智力不平等,智力的能力是没有层级的,只是表现出差异,因为意志分配给智力去发现和组合新关系的精力有多有少,我们应该意识到智力的平等,这样可以为任何一种徜徉知识海洋开辟道路。自然,也不需要因为自己落后别人一些,或者表现得不如别人聪明而自卑,要知道,智力是平等。任何社会角色,无论多么低微,都是可以思考的存在p47。一个人无论他身处何处,只要他作出观察、比较、组合,去做且注意到自己是怎么做的,自觉地感知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他便可以靠自己的智力去探索新的领域。
说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件事,这是你的懒惰,你只是装作天资愚钝,然后以这个借口免除自己所厌烦的学习、自己不愿做的联系p106。实现自我学习首先是学习战胜自己,人是操纵智力的意志p68,一个人能做到一切他所想要的。当然,这不是让学生乱来,而是强烈地“想要”催动个人去探索自己的未知,去体验意志的神奇力量。没有人不经刻苦便可轻易地成功,普遍教育法的秘诀就是学习、重复、模仿、翻译、分解、重构p91。进步的人,就是如此迈步向前,他去观察、实验、调整自己的做法、检验自己的知识,如此无限重复。这样我们也可称自己为理性的人,认为自己拥有理性的意志。
即使一个人不知道普遍教育法,但只要他依从智力皆平等,先学某件事,再将它联系到其余一切,他便是在践行人可以去教自己所不知的普遍教育法。即使是穷人家没有学问的父亲,他从此也可以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