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这一章有关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讲解读起来很憋嘴,也不知道它就是那么憋嘴还是翻译的问题。
1、为什么会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
2、醒醒吧,现象学家!
马丁·海德格尔对“是/存在”提出了困惑。它几乎意在告诉我们胡塞尔及他的追随者们的现象学,是最不会对“是/存在”感到惊讶的人
3、弗朗兹·布伦塔诺的哲学,启发胡塞尔思考“意向性”,但启发了海德格尔关注到了“存在”
4、马丁·海德格尔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害羞、瘦小、黑眼睛,长着一张干瘪的小嘴,一辈子都不习惯与人对视,但他对他人却有种神秘的影响力。
5、(好想上他的课)海德格尔在教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康德的课程时,他会把每一个文本扭转为某种原创和不常见的解读,直到让学生感到以前的哲学家建立的整个体系可能会在他们头脑中坍塌成碎片为止
6、海德格尔的Sein(存在/being)
· Sein(存在/being)所指涉的东西和任何类型或特性都不一样。它不是某一类对象,也不是对象的一般共有特征
·存在(Being)本身并不是“存在者”。存在不是任何一类可被定义或描述的实体
·Sein存在:这类特定存在所拥有的存在
·与存在者不同,存在难以被指明,而且也容易忘记去思考它
7、“本体论的区别”——来自“本体论”
·如果我们将Seiende(任何单一实体:一只老鼠、一扇大门)和Sein弄混,就会犯错误。例如,专心研究某种具体事物的科学,诸如心理学乃至宇宙学,却以为我们在研究存在本身
·“日产存在”才是最“本体论的”东西。实际的操劳与操心,比反思更为原始。有用性先于沉思,“当下上手状态”先于“现成在手状态”,“在世存在”和“与他人共在”先于“独自存在”。我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参与其中——我们“被抛”到这里。而“被抛性”必定是我们的起点。
8、“我”成了本体论探究的最佳起点
·“我”是一个特殊的实体,其存在却要比别的实体的存在更易被注意到。我这个实体会思考自身的存在。
·其实我原来已经有了对存在的一种模糊、初步、非哲学的理解——否则我也不会想到去追问它。
·我既是那个自身的存在有待质疑的存在,又是那个多少已经知道答案的存在者
·不要采用“形而下的”研究来研究我,这对本体论的研究毫无贡献。
9、“此在”
·“此在”这个词通常表示一般的“存在”,由“那里”和“去存在”构成。它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存在于那里”
10、“此在”的日常“在世存在”
·主要特征是,它通常在忙着做什么事。“我一般不会倾向于沉思事物;我会把它们拿起来,然后用它们来做事。”
·它的“操劳”:生产某物,运用某物,照看某物,放任某物,以及消极性的参与,如忽视某事,或做不完某事
·上面,它们表明此在的存在,大体而言是一种操心
·操劳和操心之间的差别令人困惑,但二者都表示此在深深卷入世界中,而且它很忙。
11、哲学家犯的第一大错误:忽视“是/存在”
12、哲学家犯的第二大错误:
这里要先介绍一些概念
·“当下上手状态”或“易上手状态”:我的参与引导我去利用“有用之物”或“设备”—如锤子这样的工具
·“现成在手状态”:出于某种原因,我放下锤子,并盯着它看为“锤子这物”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哲学家的第二大错误是讨论每一件事物时,仿佛它就是“现成在手状态”。但这样就把事物与我们大多数时候遇到它们的那种日常“操劳的”方式分开了,把它们变成了某位整天除了盯着东西看之外无事可做的不操劳主体的沉思对象。
13、在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里,一切事物出现时都已经连接在一起
·如果整个结构崩溃那就是一种“匮乏的”或次级的状态。
·顺利整合在一起的世界可以由最简单的行动来揭示。
·例如,一支钢笔会让人想起墨水、纸、书桌以及台灯这一系列东西,并最终让人想起我为谁而写或正在写给谁,而这每个谁都带着他或她的目的活在世上……
·在海德格尔看来,所有的在世存在也是一种“共在”,我们与他人共居于一个“共同世界”
·一位高柱苦修士的此在仍然是一种共在,但这是一种“匮乏”
14、“日产存在”才是最“本体论的”东西。
实际的操劳与操心,比反思更为原始。有用性先于沉思,“当下上手状态”先于“现成在手状态”,“在世存在”和“与他人共在”先于“独自存在”。我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参与其中——我们“被抛”到这里。而“被抛性”必定是我们的起点。
15、“日常在世存在”崩溃
联系消失了,这里列举《钱多斯大人之信》,一个人在精神崩溃之后感觉周围的人和事的结构全部土崩瓦解了。他听到人们议论当地的人物和朋友,但是在他们所说的话中找不到连贯的表述。联系消失了,我们称之为精神崩溃。
这是一个“日常在世存在崩溃”的极端例子,这样的崩溃会让一切都看起来变得突兀、脱节,无法再像平常那样漫不经心地漠视它们。
16、“此在”的情绪
·“此在”情绪的变化范围可以从欢欣一直到厌倦,甚或是克尔凯郭尔所谓的“忧惧”,恐惧或忧虑,一种到处弥漫的压抑和不安感。每一种情绪都揭示了这个世界的不同一面。
·在焦虑中,世界向我们展示了它自身的“离奇”一面,揭示的是“存在着彻底的怪异性”。在这种不平凡、不熟悉的时刻,焦虑的情绪开启了哲学的第一次质问活动——“为什么竟然有存在者,而不是一无所有?”
——看到这里,我是真的有个冲动!我渴望赶紧拿起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痛读!
c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存在主义
1、“存在先于本质”,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我会持续创造我自己的定义,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
-
第二章:现象学
1、埃德蒙德·胡塞尔自己的哲学研究:现象学 要想实践这门哲学,胡塞尔写道:“一种全新的看...
-
第三章: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
第四章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
本章渐渐看到最后,越有一种很伤感的感觉 因为海德格尔是一个完全没有个性的人。 1、1930年代...
-
147
“所有事物中总有一部分尚未被研究过,因为我们使用自己的眼睛时,有一种习惯,习惯回忆前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