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孤独的尸体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不平等的尸体
中暑死亡人数的增加,除了地球温室效应以外,我认为独居者的增多也是主要原因。 其实中暑不仅发生在室外,也频繁发生在室内。更麻烦的是,有不少半夜睡眠中发生中暑的情况。 如果是白天在室外中暑倒地的话,周围的人会帮忙叫救护车,但如果是一个人在睡眠时间出现中暑状况的话就没那么幸运了。一旦中暑,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就会流失,热量闷在体内散发不出去,轻者头晕目眩,突然站立时会眼前发黑,重者会引起痉挛、剧烈的头痛以及呕吐。意识微弱的情况下,很难向别人求救。
==========
东京都监察医务院以东京都23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2014年中暑死亡者的三成以上、2015年中暑死亡者的两成以上是夜间死亡。此外室内死亡者约占九成,基本都是在自己家中未使用空调的情况。老年人由于节约或喜好问题,很多人就算有空调也不使用。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原因,最近加大了防范“夜间中暑”的提醒力度,特别是针对睡眠期间中暑的防范。
==========
诊断中暑不会很困难。患者的体温如果高达41℃,就算临床经验不足,我也能想到诊断结果很可能是急性毒品中毒或者中暑
==========
但是,人死后体内就无法产热,不管是否中暑,体温都会下降到与周围气温持平。比如外界气温为30℃,那体温也会慢慢下降至30℃o这样一来,解剖时就很难判断死因是不是为中暑,很多情况下只能诊断为“死因不明”。
==========
实际上,送到我们法医学教室解剖的遗体中,中暑致死者的准确数量不得而知。 很多独居者的遗体被发现时,距离死亡已经过了数周以上,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解剖台上面对的遗体已经腐败,能断定死因是中暑的线索所剩无几。 如果是生前送到的话(当然,生前的话就不会被送到法医学教室,而会被送到医院),应该可以确认体温异常变高,诊断中暑不会很困难。患者的体温如果高达41℃,就算临床经验不足,我也能想到诊断结果很可能是急性毒品中毒或者中暑。 但是,人死后体内就无法产热,不管是否中暑,体温都会下降到与周围气温持平。比如外界气温为30℃,那体温也会慢慢下降至30℃o这样一来,解剖时就很难判断死因是不是为中暑,很多情况下只能诊断为“死因不明”。 几年前的酷暑8月,我们接收了一具7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她一个人住,半夜在自己家中去世。正好住在附近的熟人去她家拜访,发现她静悄悄地躺在床上,已经没了生气。她离世已有3天,体温早已下降至与外界气温持平。遗体上没有明显的外伤,解剖察看内脏,也没有异常。不清楚死亡原因,在解剖结束后直接递交的验尸报告上,死因一栏只得填入“不明”。 解剖结束后用显微镜仔细检查内脏器官发现,肌肉细胞有一部分发生了溶解(变性)。 在体温维持37℃左右时,多数人体细胞能保持正常功能,但是如果体温异常上升的话,就会发生异变。其中包括,组成肌肉的骨骼肌细胞会因为热度而溶解死亡,有时会出现肌细胞的内容物流入血液的情况。这种现象叫做“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也是法医学教室断定死者为重度中暑仅有的线索。 补充说明一下,“横纹肌”是指手臂以及腿部的骨骼肌等一般人体肌肉。 通过这样一个小线索,死者验尸报告上的死因由“不明”改为“中暑”,不知道能否算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
==========
很少有人知道,人死后体表会慢慢变成绿色。人体一旦开始腐烂,首先腹部右下方附近的皮肤会开始变绿,犹如青苔的颜色,也就是所谓的“苔绿色”。夏天的话,死后一两天就会开始变色,整个腹部、胸部到腿,从上到下依次慢慢地蔓延,大概1周左右全身就会被绿色覆盖。 右下腹附近是肠子最鼓起的部位。肠管是最鼓起的器官,其中右下腹部附近的回盲部(连接大小肠的交界处,盲肠所在部位)是肠管直径最粗的部位。 大约正因为这部位最接近腹壁,所以肠内变化最容易表现在体表上。
==========
虽说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职业特性,解剖腐败的遗体还是会觉得不太自在。这倒不是观感上的问题,而是对尸臭有些在意。 说得形象具体一点,解剖腐败的遗体时,尸臭会渗进头发和皮肤上,很难消除。就算穿着严实的解剖服,尸臭也会钻进去,沾染在身上。 有一次,我尝试用市面上买的除臭剂来消除身上的尸臭,但是除臭剂的味道和原来的尸臭混合后,变成更加刺鼻的恶臭,十分失败。那天实在没别的办法,只好就那样乘电车回家,但是在我旁边坐下的人无一不立刻离座而去。我至今都还记得皱着眉头离去的那名年轻女性的表情。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轻易尝试除臭了。
==========
这样的遗体上一般会有多处足以致命的损伤,包括脑部破裂、心脏破裂、肋骨多发性骨折等。在这样的案例中就很难判断哪个是直接死因。 尽管如此,也不能因为哪处损伤都可能是致命死因,就随便选一个填进验尸报告。 比如,有一个案例中,死者在高速公路上被大型卡车冲撞碾压致死,脑部和心脏均破裂。解剖时发现,心脏相比原来的位置向头颈部移动过,那可以推断卡车是从死者的脚开始向头部方向依次碾压各个内脏器官。所以,靠近腿部的心脏应该比脑部先被碾压,死因可断定为“心脏破裂”,而不是“脑部破裂”
==========
像他这样只靠酒精生活的人,大多血管反而非常干净。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动脉硬化,这一变化在以酒为生的人的血管里却几乎看不到。也许是因为这类人除了酒精以外,几乎不摄取任何脂肪等营养成分,所以很少出现血管动脉硬化。 由于极度依赖酒精,一般通过饮食摄取的蛋白质、脂肪等,都被酒精所替代,以提供人体所需最低限度的能量。因为不食用油腻的食物,所以也几乎没有内脏脂肪。我解剖过的酒精依赖症患者的遗体总体来说都很瘦,皮下脂肪几乎没有达到三四厘米的。只从体内来看,也几乎没有发现引发心肌梗死的征兆,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健康状态。
==========
躺在解剖台上这具50多岁的男性尸体也很瘦弱,几乎没什么内脏脂肪。可能听来有点奇怪,这具遗体向我们证明,人类只靠酒精也能生存(虽然不能算是健康的生活状态)。 那他究竟因何而死呢? 当酒精成为唯一的营养源时,哪怕只是感冒了,身体也会一下子陷入危险状态。这是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所导致的。 通常人体营养(葡萄糖)不足时会燃烧脂肪作为能量源。这时在体内产生的酮体会替代葡萄糖,为全身提供能量。就像极端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话题减肥法“生酮减肥法”一样,健康的人如果绝食两天,血液和尿液中一定会出现酮体。 酮体是酸性物质,所以如果血液中酮体大幅度增加的话,血液的酸性也会增高。健康的身体有一套用肺来调节血液pH值(显示酸碱性的氢离子指数)的机制,无意识地加快呼吸,积极向体外排出二氧化碳,就可增加血液的碱性。同时肾脏也会发挥机能,将多余的酸通过尿液排出,血液就会调节为偏碱性。 酒精依赖症患者哪怕只是感冒,一切营养源的补给就会中断,血液中的酮体就会异常增加,体内来不及进行pH值调节。为了保持正常的身体机能,血液中的pH值可以在小范围内调节,但如果过量的酮体囤积在血液中,酸性超过可正常调节范围的话,身体机能就很难维持正常。 刚才那具50岁左右的男性尸体,解剖后进行了血液检查,发现酮体值异常高。另外,这名患有酒精依赖症的男子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不高,可以确定死因不是急性酒精中毒。 一般来说,众所周知由酒精引起的死因就是急性酒精中毒。当然,即使是酒精依赖症患者,只要饮酒过量,超过致死的酒精浓度,也有可能死于急性酒精中毒。 但是,就送到我们法医学教室的遗体的情况而言,因为一下子喝了过量酒精而导致血液中酒精浓度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急性酒精中毒致死的人意外地很少。 酒精很少成为直接死因。像这名男性死者一样,血液中酒精浓度低,但是因酮体值升高而死;醉酒后脚滑摔入池中溺水而死;忘年会4回家途中直接在路边睡着而被汽车轧死;又或者饮酒后从车站站台跌落致死,等等,酒精往往是间接死因。在法医学教室里,我们将这类与酒精间接相关的死因造成的死亡称为“酒精关联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章 贫困的尸体
从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程度来讲,这种反应具有一种化学性质,温度越低,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度...
-
第2章 孤独的尸体
-
第3章 衰老的尸体
每个地区负责解剖的法医书写信息的格式各有不同,但是需要记录的信息基本一致。不过就以往经...
-
第4章 死后的不平等
大约10年前在自杀遗体上屡次诊断出“硫化氢中毒”,尸斑接近绿色。尸斑的颜色就是血液的颜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