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p113
作者借吴强逛书摊先看书后决定要不要买的习惯讲了哪些书值得买:看了不好的,固然不买;即使当下觉得好,但觉得没有重读价值的,也不必买。
我曾经好多次想要写读书笔记却一直没有坚持不下来,这其中自然有自己懒的主观因素,但也确实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在路上读书的话很难随身还带着纸笔进行记录(如果是借的书)。但写读书笔记确实更利于自己深入读书,所以现在的打算是:对于借的书,就在豆瓣读书笔记上做笔记;而对于自己买的书,既然自己享有对它的所有权,那自然可以在文字边挥毫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很像思维爆炸的过程:a点触及b点,b点触及c点最后想得很远…这些想法如果不写下来是不会走得这么远的。作家,就是在写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在激发中不断地写。越写越多,越写越成话唠。
p114
论说文中的另一个技巧:引用权威。例如,孔子怎么说,苏格拉底怎么说,王阳明怎么说,etc.
p120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权威。我们把所有的问题拿去问一个权威是远远不够的。
p122
“学问分很多种类,谁也不能门门都通,能通一门已经很好,能通两三门就很了不起。谁也有不知道的事,对这一门是权威,对另一门学问可能是门外汉。这一点也不丢人。”
如此明白的道理,现代很多人似乎都不懂。苛求一个某一专业的博士要什么都懂是没有道理的。
p123
“不要因为他是名人就把他的话当权威,首先要看看他是在哪一方面出名。”
“谁是权威,谁不是权威,谁的话可以引用,谁的话不可以引用,这是识见问题。培养识见,要多读好书。”
我联想到我们写论文也总是想引用该领域大佬的文章而不是随便什么文章都引用吧?是同样的道理。
p125
宋代欧阳修云:“最佳读书时,乃为三上,即枕上、马上、厕上。可见只要肯读书,是不愁没有时间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