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007:结尾与调性
契诃夫的《万卡》,很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圣诞前夜可怜的鞋匠学徒小万卡写信给爷爷的故事。
作者在这里用这篇小说是为了与欧亨利那篇《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作对比阅读用,分析的重点又主要在《万卡》的结尾。万卡的信本就在情绪上有些一波三折——先是一波恳求,写到了自己天天挨打、任人欺负的处境,又因孩童的天性写偏了题,回忆起圣诞节街上橱窗里各色商品来;最后又回到恳求的主题。信的寄出本应预示一个悬而未决的结局和希望,但万卡最终写下了一个指向不明的错误地址、满心期待地把信投入了邮筒。于是有种令人哭笑不得的“调和”效果:前功尽弃的笑话风味之下是具体情境洇出的苦涩。
这就涉及小说写法和调性的问题——契诃夫的文笔相对朴实无华,原文读起来顺畅一些;以万卡口吻说出的事实累积下,苦涩悲伤的情绪逐渐弥漫开来,最后又以一个小小的、却可能失之千里的错误把调性荡了回来。另一方面,“事实”也是重要的因素;在上一篇例文里,欧亨利缺乏事实支撑的文笔渲染被认为有损故事的可信性。因此,同样是以命运不佳的主角个人的视角展开的故事,同样有一个掉转趋势的结尾,《万卡》更容易得到信服——不过《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其实我也觉得并不差,如果投入共情,主观上完全可以忽视它的缺憾。
讨论还提到我没注意到的一点:最后的地址暗示着万卡的信没能寄到爷爷的手上,但跳出文本就能发现它实际上“寄”到了所有读者手上;虽然看起来像是种有点“自作多情”的解读,但这么理解的话这个结尾确实“more than a trick”。
鱼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情节:What Plot Reveals
这一章主要说明小说情节,导言部分的结构非常清晰。首先说明事实与虚构的问题,导言重申了“...
-
故事006:欧亨利式结尾一定好么?
其实在看到讨论之前没想到欧亨利的这篇《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会遭如此辣评,毕竟在以往的印象...
-
故事007:结尾与调性
-
故事008:Life is a sardonic joke
约翰·科利尔的《埋葬》,英式黑色幽默。乍看下来就是出不太好笑的情景剧,随处透露着那种小...
-
故事009:片刻
安布鲁斯·比尔斯《鹰溪桥上》。应该算是南北战争中一个南方种植园主被押至桥上处以绞刑的心...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