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一、智者运动
1.智者的出现
智者的出现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城邦民主意味着话语具有压倒其他一切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
智者使雅典的思想活跃了起来;
2.智者派的观点
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智者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倾向;
3.智者运动的意义
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给、藐视权威、高扬个性、崇尚感觉、鼓励怀疑的思想内容,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作用;
某种意义上,诡辩是人类抽象思维达到较高程度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思维活动;
智者以极端的和否定的方式提出了一个使后来的哲学家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即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是否可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苏格拉底所面对的问题)
二、苏格拉底之死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悲剧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的道理,只不过是由于两者的道理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1.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正处在雅典民主制衰落的时期,因为他鼓吹专家治国论;
2.苏格拉底的工作
苏格拉底给自己安排的工作就是在任何一种公共场合与人交谈,刺激人们的求知欲,让人们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三、德性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真正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
自然万物之中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称之为“善”(这里的“善”不是纯粹的伦理学范畴,而是泛指事物自身的本性);苏格拉底认为,人人都有德性,并非现实的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所以他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
2.对苏格拉底哲学的批判
苏格拉底将人性等同于理性,忽略了其中所含的情感等非理性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将德性只看作理论知识,而不研究德性在人的生活行为中是怎样产生和实现的,实际上抹杀了伦理学的经验内容;
实践知识不同于理论知识,因为德性不只是一种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行为,苏格拉底在理论上过分强调“知”对“行”重要意义,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别;
四、“是什么”的问题
1.希腊哲学的基本问题
希腊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知识问题;
希腊人在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还没有抽象概念可以使用,最初都是用感性事物来象征抽象的东西(局限)
2.苏格拉底的贡献
(1)落实对存在认识的具体途径
苏格拉底对哲学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将巴门尼德宏大的方案落在了实处,具体化为“是什么”的问题(以“德性即知识”说明获得知识是可能的,以“是什么”的问题落实知识的具体途径)
(2)归纳论证、普遍定义
苏格拉底把哲学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在如何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出普遍概念来;
3.苏格拉底“是什么”的意义
为整个西方哲学史确定了基本方向,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原则确定了基本形式;
4.局限
苏格拉底并没有把普遍从特殊事务中分离出来,所以后人为了区别两者(与柏拉图),有时将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称为“概念论”;
五、助产术
1.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自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所以他不“生产”知识,而是帮助别人“生产”知识,“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dialektike);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式,即通过发问与问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定义;
2.意义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直接为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黑格尔更是将这种对话内化于精神之众,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苏格拉底式的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了精神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我矛盾运动;
王哈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1.世界上的三种主要哲学类型:西方哲学(狭义的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2.西方哲学两大源...
-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奠定了西方思想、概念和体系的基础,从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
-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柏拉图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问题称做“分离问题”,即理念与事物的分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