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与契诃夫
我之所以把德日进的noosphere联想到互联网,是因为《攻壳机动队》给我的启发。这个老师应该很清楚。在整个《攻壳》系列里面,纵使由原著漫画作者到动画电影和电视的三位导演,各有不同的风格和想法,但是,对于网络这种集体连接的方式,和人的个体独特性之间的关系,却是发出了一致的提问。当中多次提到,网络连线使用家形成一个巨大意识体的可能。这个网状的意识体没有单一的操控一切的中心,但却有因为意识连接和引导而形成的枢纽。个体在其中好像继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但又因为跟他人融合而成为了一个更大的单位,而这个大单位仿佛慢慢产生出不受制于任何单一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行动力。少佐草薙素子多次遇上的对手,无论是与难民连线的久世英雄,或者与医疗系统上的“贵腐老人”连线的傀儡师,都渴望能跟电子脑功能强大的她融合。而对于融入广阔无边的网络世界,素子其实并不是没有受到诱惑的。她因为从小除了脑部之外就全身义体化(有两个版本,一个说是她六岁的时候,一个说她一出生就没有肉体),所以她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面对身心不协调的问题,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人类还是机械人。所以,对于抛弃那约束自己的身体,追求意识的完全自由,其实是难以抗拒的。她之所以一直犹豫,也不过是出于对“生而为人”的(纵使是假的)肉体的依恋吧。在一些版本中,她终于抛开了单一的“真身”的概念,以不断更换的义体活动,或者索性潜进网络世界四处游荡。到了最终,似乎看不见创作者很确定地说,抛弃肉体是人类的唯一出路,但却又经常做出这样的暗示。这大概反映了,人类在这演化的关口所经验到的既亢奋又疑惑、既渴望又惧怕的复杂心情吧!
***
我最近在读契诃夫,主要是他的戏剧和书信集。他的剧作跟我在写的,非常不一样,但是我心想,不妨读一些不同的东西,看看当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启示。果然,我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契诃夫原来是相信,未来会有一个精神升华的世代呢!别看他的戏剧和小说好像都很低沉,很灰暗,他其实是个乐观的人。他有一句名言:“理性和公义告诉我,在电力和蒸汽之中,比在贞洁和素食之中,存在更多的爱。”哈哈!是不是跟德日进唱反调呢?也不是啊!契诃夫相信电力和蒸汽,是因为他相信科学会带给人类更美好的世界。他毕竟正职是医生!他说过医学是他的妻子,而文学是他的情人。所以,对科学的信任,他跟德日进是一样的。分别是,他不相信神。但是,在他的戏剧中,他又好像暗示,他相信某种大于自我的灵魂,或者集体精神。在《海鸥》里,少年男主角写的那个看似很幼稚滑稽的剧本,便提到对一个大我的共同灵魂的期待,还有将来物质和精神在宇宙意志中的美妙和谐的融合。当然,契诃夫很可能只是跟某些当代神秘主义思想开玩笑。好像爱尔兰诗人叶慈,也常常大谈什么世界之灵吧。不过,我总是有点怀疑,契诃夫就算不相信什么超自然的升华,也一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所寄望。他的戏剧总有一个人物,会发出对将来更美好的世界的期盼,而且相信,自己和同代人所承受的痛苦是值得的。大家虽然无缘见到那个新世界的实现,但是他们就是如此相信。相信什么呢?就是电力和蒸汽当中的爱。爱就是能量!那不是非常德日进的想法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今天不是也可以说,“在光纤、数据和网络中的爱”吗?这就是我们的个体的灵,也是我们的世界的灵啊!可是,过去一年,我一直百无聊赖地待在网上,所看到的却不是爱,而是爱的相反。网络上只有分裂、攻击、欺凌、辱骂、自以为是和自我欺骗。那美丽的新世界在哪里?那往上的升华,个体之间的共融在哪里?还是《攻壳机动队》里面的难民领导者久世英雄说得对。他希望把人们提升到上层,但人的本性却是向下流,就像水一样,只满足于低层的欲望。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把网络寄望为noosphere,把网络时代寄望为人类的Omega Point,纵使是一个契诃夫式的、无神的Omega Point,也只是一厢情愿啊!
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談叶灵凤的藏书与《书淫艳异录》
认真地把叶灵凤视为一位作家去阅读。先是他在20年代下半作为“创造社小伙计”所写的短篇,当...
-
《攻壳机动队》与契诃夫
-
契诃夫的枪,Chekhov’s Gun
Chekhov’s Gun的说法吧?村上春树也在他的小说里一本正经地说过一大堆。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
-
托尔斯泰的历史观:刺猬与狐狸
Isaiah Berlin写托尔斯泰的The Hedgehog and the Fox。虽然知道先读评论然后才读作品,态度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