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代史
薄薄的一本小书,读起来还是很痛快,本书写作风格较为直爽,行为信手捏来。
作者蒋廷黻,原为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的历史系主任,之后从政,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台湾地区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学界应该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西方开始频繁接触,但是又有各自独立的历史脉络。西方对中国的政策,与其本国当时的国内政治紧密相连。在原了解中国历史的时候,不太善于将西方的动作,放到其本国的历史当中去理解。
根据蒋廷黻的说法,英国原本没有发起鸦片战争的意思,是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与清政府进行沟通协商。但是清政府并不具有国际外交思维的意识,在其脑海中,中国是天朝上国,与外邦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外交关系,而是正邦与蛮夷的关系。在乾隆年间,英国大使马嘎尔希望为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是由于中国人的态度,未果。此后由于英国无暇顾及此事,也就暂时搁置了。至鸦片战争前,林则徐收缴英商的鸦片,但英商玩了个小把戏,把英商的鸦片作为英帝国的鸦片予以上缴,清政府与英商之间的关系,变为了清政府与英政府之间的关系,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蒋廷黻认为,鸦片战争时,中国人包括林则徐在内,对西方与国际是几乎完全没有认知的,而林则徐好清流,顾及自己的名声而没有推动改革与变法,导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失去了二十年迎头追赶的时间,此后国家发展落后于率先变法的日本之后。
蒋廷黻认为,因清政府缺少国际常识,对于缔结条款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例如治外法权等,清政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清政府的失败,是落后思维对领先思维的失败。
蒋廷黻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近代唯一基于平等关系签订的协议。该协议签订于康熙年间,但是在此之后,清政府的外交观念变得更加保守。此后不再有平等的态度展开外交协商,而仅有在清政府自己以平等视角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真的给中国带来好处的。
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政府对于是抚、是剿,发生了多次变化,且清政府对于事情的本质认识的不透彻,得出了很多错误的结论。鸦片战争前期,林则徐主张剿,当英军未有战争准备,派来的船只、人数都较少时,幸运的获得胜利,清政府就认为林则徐大大有功,且可以战胜英军。此后琦善主政广东,认为绝不是英军的对手,又主张抚。到义和团时期,又认为民气可用,主张剿。
蒋廷黻认为,李鸿章是近代对国际局势判断教准的人。
蒋廷黻认为,近代的军阀传统始于曾国藩,曾国藩以前的军队都是国家的,但是曾国藩的湘军开始,军队有了乡土化、个人化的气味,这一习气,由曾国藩到李鸿章,由李鸿章到袁世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