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然而那些被压抑的现代性岂真无影无踪?在鸳鸯蝴派, 新感覺派,甚或武侠小说里,潜存的非主流创作力依稀可而即使是正统“五四”典律内的作品,作家又何尝不有意无意地泄漏了对欲望尺度以外的欲望,对正义实践的辩证,对价值流动的注目,对真理/知识的疑惑?这些时刻才是作家追求、发掘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指标。在20世纪末,从典范边缘、经典缝隙间,重新认知中国文学现代之路的千头万绪,可谓此其时也。而这项傅柯式的探源、考掘的工作,将引领我们达至晚清的断层抚摸那几十年间突然涌起,却又忽被遗忘、埋藏的创新痕迹,我们要感叹以“五四”为主轴的现代性视野,是怎样错过了晚清代更为混沌喧的求新声音。即使前文对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仅做点到为止的回顾,我们应已了解那不只是一个“过渡”到现代的时期,而是一个被压抑了的现代时期。“五四”其实是晚清以来对中国现代性追求的收煞一一极仓促而窄化的收煞,而非开端。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引自 导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46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