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二战后的德国
海德格尔
哲学对话集:他标注的日期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的日子。对话的题目是《夜间对话:在苏联战俘营中的一个年轻人和一个年长者之间》。关键词:“破坏”(Devastation / Verwüstung)
这篇对话,生动地描绘了德国的破坏状况,以及废墟之上的德国心态:混杂着经历创伤后的悲痛、木然、怨恨、苦涩和谨慎的期待。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海德格尔的转向】
他放弃了决断性、向死而在以及其他令人振奋的对此在的个人需求方面的写作,把笔锋转向了有关体贴和接纳、等待、敞开心扉的需要——也就是贯穿于战俘对话中的那些主题。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越来越关注语言、荷尔德林和希腊人,以及诗歌在思想中的作用。
反思了历史发展和他所谓的Machenschaft(谋制)或Technik(技术)的兴起,也就是与过去的传统相比,那些对待存在的现代行为方式。
——“谋制”(machination),指的是所有东西都被制造得像机器一样,即工厂自动化、环境开发、现代管理和现代战争中体现出的态度。(农业与其不同)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类已经变得十分骇人。人是可怕的:可怕在希腊语中是deinos(这个词还是dinosaur——恐龙——的词根,dinosaur直译过来是“可怕的蜥蜴”),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这一过程甚至威胁到了意向性的基本结构:心灵伸向作为其对象的事物的方式。海德格尔说,当某个东西处于“随时待命”或“准备就绪”的状态时,它便失去了成为一个合适对象的能力。它不再区别于我们,也无法抵抗我们。结果,现象学本身受到了现代人那种占据地球的挑战性、破坏性方式的威胁。这可能导致终极灾难。如果我们独自“处于无对象性之中”,那么我们自己将会丧失我们的结构——我们也将被一种“准备就绪”的存在模式吞没。我们甚至会吞噬自己。海德格尔引用了“人力资源”一词,来作为这种危险的证据。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但在有危险的地方,亦生长着拯救的力量。”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
概念:Gelassenheit,可以翻译成“放开”或“泰然任之”——用不插手的方式来关注事物。它不仅仅是指默然转身离开,让世界自生自灭,而是我们必须转向事物,但要以一种不会“迫使”它们的方式。相反,我们要允许每个存在都“依赖于其自身的存在”。
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诗歌(广义)。“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诗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诗人和艺术家“听任事物存在”,但他们也让事物出来,并显示自身。他们协助事物慢慢进入“无蔽”状态(Unverborgenheit),这是海德格尔对希腊词alētheia的翻译,这个词通常被译为“真理”。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让事物不再隐藏自身,是人做的事:这是我们独特的贡献。我们是一片“林中空地”(clearing),是疏朗处(Lichtung),是一块敞开、亮堂的林中空地,存在者在这儿可以像树林里的小鹿一样,腼腆地站出来。或者,你也许应该把这想象成存在者就像一只园丁鸟在灌木丛中清整出来的场地上那样,来到林中空地上跳舞。虽然把林中空地等同于人类意识有些过于简单化,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我们通过意识到它们,来帮助事物出现在亮光之下,而且我们是以诗意的方式意识到了它们,也就是说,我们是带着尊重去关注它们,允许它们展现自己本来的面貌,而不是屈从于我们的意志。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作品中也存在争议
【海德格尔的自闭和友人的关系破裂】
雅斯贝尔斯不理解
【哲学家的伦理转向】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从存在到存在者》
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本体论差异,也就是存在者与其存在的区别,列维纳斯有着一种特别的恐惧。列维纳斯觉得,如果你为了留下纯粹的存在,而抹去个人的存在者,那么,你到头来只会剩下某种可怕和非人的东西。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整体与无限》:哲学基础“自我与他者”。伦理转向——他彻底把哲学翻转了过来,把这些关系(社会生活和关系)变成了我们存在的基础,而不是其附加物。
西蒙娜·薇依
-《对根的需要》(TheNeed for Roots)中提出的主张之一便是,我们没人拥有权利,但我们每个人对别人却都有近乎无限的责任和义务。
加布里埃尔·马塞尔
-伦理学胜过哲学中的其余一切,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扮演了超验的“神秘”角色。
【神秘主义】
自1914年开始,尤其是1939年以来,欧洲内外的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无法完全了解或信任自己,我们无法为我们所做之事找到任何借口或解释——可是,我们又必须将自己的存在和关系建基于某种稳固的事物上,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活下去。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海德格尔与萨特】
海德格尔不赞同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
萨特话剧《苍蝇》在德国上映
基督徒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部戏剧给德国人传达了错误的消息,他们说,剧中有关解放的存在主义哲学,完全适用于1943年的法国人,但现在敦促德国人向前看,是错误的。纽伦堡审判刚刚结束;有些犯罪之人还未被追究责任。一位发言者警告说,许多人可能会利用这部戏,把它作为一个由头,来否认过去真正的罪行,逃避制裁。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1953年二人会面 不愉快
1940年法国落败之后,萨特曾把《存在与时间》当作他唯一的安慰,而这些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萨特并非唯一一个无法再回头的人。这场战争改变了一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 引自 第八章 破坏
元气满满小马甲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六章 二战开始时期的哲学家们(1939年前后)
一、萨特: 对于一位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年轻存在主义者来说,战争是终极的冒犯。战争,就像从...
-
第七章 法国二战及战后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战争开始】 萨特从军,1939年假战争期间: “如果战争继续以这种缓慢的节奏进行,到和平时...
-
第八章 二战后的德国
-
第九章 波伏娃和萨特在人物传记(生平)角度的作品
一、波伏娃《第二性》 “应用的存在主义” 波伏娃利用哲学处理两个庞大的主题:人类历史——...
-
第十章 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 (这就是我不想看哲学著作的原因 我看不懂:)) 我是一个心理的和历史的结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