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城与城门
活跃在城门附近的生活节奏,不仅随着一天中的时间变化,还取决于城门在城市中的不同方位以及城外关厢的特点。在南城墙上,城市的正面开有三座恢宏的城门,这里有最繁忙的交通和商业。中间的是正阳门(国门),比其他城门更高大这座曾经仅供皇帝使用的大门,现在也被称为“国家之门”,尽管它雄伟的建筑和周边古色古香的环境已经受到很严重的破坏,但它依旧是帝都生生不息的生活中心。在正阳门东、西方向的一定距离,分别矗立着哈德门和顺治门,尽管这并不是它们的正式名称,但人们还是习惯这样称呼它们。这两座城门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街道的出入口。哈德门有时也被称作“景门”,光明与荣盛之门;上至天子,下至百姓,谁都可以进出这座城门。在其西面的顺治门则恰好相反,它被视为不幸和衰落之门,也就是“死门”,即“死亡之门”,至今还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葬礼仪仗从这座城门经过。南城墙上的这三座城门是调控内城与外城人流的门,与其他直接通向郊区的城门在特征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当双轨铁路穿过哈德门并绕过了顺治门的瓮城之后,这两座城门的许多原有特征都消失了,箭楼也都被拆除。 北城墙的正中没有城门,只在两侧开有城门,且这两座城门与南城墙上的城门并不对应,而与城市的中轴线相距较近。城门外的近郊如今已经变成了村庄的模样,但在元代,这一带曾是元大都城市以内的部分。北门一直被视为北京城防御最重要的城门,因为对都城的进攻多是来自这个方向。军队从这两座城门出入也最为频繁,因为北京城最大的兵营就坐落在城北。徳胜门,根据字面意思,即品德高尚之意,也被称为“修门”(修饰之门);而安定门则是“生门”(丰裕之门),皇帝每年都要从这里经过一次,去往地坛祭祀,以祈求一年的好收成。城门外观雄伟,瓮城(因修建铁路,部分被毁)和城楼高耸在完全裸露的原野上,没有任何房屋或树木遮挡。 东面的两座城门,由于环城铁路的修建,被粗暴地改建了,瓮城几乎被全部拆毁。但向城外远眺,护城河两岸成排的垂柳掩映着宏伟的城楼,画面美不胜收。在铁路建成以前,护城河(或运河)一直发挥着向城市内部运送大米的重要功能,这是城里居民们的主食,被贮藏在东城墙沿线的粮仓内。东直门被称为“商门”(交易之门),人们在这附近做买卖,而皇帝从来不去那里。齐化门,又被称为“杜门”(休憩之门),这是由于东直门的市场而自然形成的。 西墙上的西直门和平则门,是仅存的没有因铁路建设而受到破坏的两座城门。它们还保留着北京城门原有的特征:不仅有两座供防御和暸望的门楼,更有瓮城形成的完整庭院,其间庇护着的小寺庙和各式各样的小推。从瓮城月墙上开出的路从外侧环绕着瓮城,道路两旁林立着粮店和餐馆。城门就这样以自然而完美的方式将城市和郊区连接起来。从这些城门附近拥挤的人群中,我们可以窥见在中国北方的村店中所看到的道遥自在、无无虑的生活,与现代文明中那些拥挤忙碌的汽车和机动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则门意为安静和规则之门,据说这里的居民被皇帝的诏令惊扰,因此这座城门又被称作“惊门”。而西直门又被称为“开门”(开放之门),即晓谕之门,象征着充分领悟皇帝诏令的英明 引自 第七章 内城的城门
21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