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现在我认为《老子》一书的著作年代比我以前所设想的更晚,应在惠施和公孙龙之后。这是因为《老子》书中有不少关于“无名”的讨论,这只能是在人们对“名”的观念有了发展之后。 在下面,为避免卖弄之嫌,在援引《老子》时,我还是援旧例称:老子如何如何说,如同我们今天仍旧用“日出”“日落”这些词语,虽然我们知道,太阳在太空中并没有出,也没有入。 引自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无名/
名家的思想家开始对“名”进行讨论,在思维上乃是一大进步,对“名”的思考乃是对“思考”进行思考,它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思维。 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或至少有命名的可能,它们是可以命名的。老子却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之外,还有“无法命名的”。形而上的事物也并非都无法命名……但从另一方面看,凡“无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道家所说的“道”和“德”便是属于这一类的概念。 天地万物都是可以赋予名字的,故此,称天为天,称地为地,万物各从其类,各有其名……“道”是无从命名的,而万物之名有都是由道而来,这便是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们称道为道,和我们称一张桌子为桌子是不同的。当我们称呼一张桌子为桌子时,它有某些属性,使我们可以称它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时,不是因为它有某些可以名状的属性,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指称,或用中国哲学惯用的词语,称它是“无名之名”。 道家认为,既然有万物,万物必定有它们的由来,于是把这个“由来”称作“道”。它其实不是一个名字……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因此,“道常无名,朴。” 引自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自然的不变规律/
在主宰事物变化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物极必反”。这四个字源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原话见《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和第二十五章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是老子归纳的自然法则。因此,《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如第二十二章所说:“少则得,多则惑。” 如果物极必反,那么“极”在哪里呢?……如果当时有人对老子提出这个问题,我估计,老子的回答将是:万物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预先划出的绝对限度……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告诉人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傲就是一个人的进步已达到极限的标志,它是任何人首先要力戒的事情。 引自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为人处世/
不自是、不自伐,这是老子所强调的首要之点。 不求全,这是老子所强调的第二点。 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老子……认为,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任何事情,不致过分……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的原理中引申出来。道家的“无为”,也同样可以从这个总原理中引申出来。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是叫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任何事情。它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少”就是抓住要害;也意味着,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恣肆放荡。 矫揉造作和轻率放肆是顺其自然的对立面。老子认为,道就是万物之所由来。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在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它可以解释为万物本有的品质,也可以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 “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就是“朴”之最,因为它连名字也没有……人要寻德求道,道和德就要求人简朴。人顺德,就是顺事物的本性行事,这时人的生活就超越了世俗的是非善恶……老子蔑视儒家道德所主张的仁义,认为那是由于人对万物的由来和万物的本性疏离而产生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和强调寡欲相连,老子还强调,人要弃智。老子看到,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它又引起人的更多欲望,成为人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帮手。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因此,《道德经》第十八章说:“智慧出,有大伪。” 引自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政治理论/
道家和儒家相同的一点是:认为在理想国里,国家首脑应当一个圣人,唯有圣人才能担当起治国的重任,圣人也应该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 道家和儒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儒家认为,圣人治国,应当为大众多做事;而道家认为,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以至“无为”。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里写道:“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敏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道家的另一个看似矛盾的主张是“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万物之所由来。它不是万物中之一,因此它也不像万物那样不断流动,但万物自然从中生发出来,万物流动不居就是道……道家认为,国军就应当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这是“无为”的另一层意思。它经过若干演化,后来成为道家的一个重要主张。 儿童的知识和欲望都比成人少,他们离德不远……但是圣人的“愚”和常人、和儿童的“愚”是否一样呢?当然不一样。圣人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高于知识,比知识是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了一些东西。中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常人和儿童的“愚”是自然决定的,圣人的“愚”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两者之间是截然不同的。后来的道家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别。 引自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88人阅读
Lak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在儒家思想中,孟子代表了其中理想主义的一派,稍后的荀子则是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派。 儒墨两...
-
第八章 名家
真正创立名家哲学的是惠施和公孙龙……“坚白”是公孙龙的学说,“无厚”是惠施的学说……惠...
-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庄子》第一章《逍遥游》……蕴含的思想是说,人们所说的快乐,其实其...
-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士。贵族有任何重要行动之前,必先问卜。随封...
> 查看全部2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