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以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这便错了。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西周封建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礼和刑。《礼记》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说明了这两项原则的不同应用范围。 引自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靠这两条原则而运转,因为西周封建社会的结构相对简单。天子、诸侯、大夫之间,有血缘关系和联姻关系把他们联结在一起……这些王侯彼此都是亲戚,按照大家的不成文规定,保持着私人关系、外交关系,以至商业往来。这种“君子协定”式的关系便是“礼”。 西周封建社会里,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靠个人接触和个人关系来维持的。这种关系在此后若干世纪里逐渐削弱,西周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变化。 引自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历史哲学/
中国人办事往往依循过去惯例,这可能与大多数民众都是农民有关。农民为所耕种的土地所束缚,很少旅行。他们年复一年,按季节变化耕耘作物,凭过去的经验就够用了。因此,如果遇到新事,首先就想过去有什么经验可以遵循。 这个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有巨大的影响。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要找古代的权威来支持自己的学说。孔子喜欢援引的古代权威是西周的文王、周公。墨子与儒家辩论时,援引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为能凌驾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尧舜,因为他们是传说中比夏禹更早的圣王。最后,道家为胜过儒家和墨家,又请出伏羲、神农,据说他们比尧舜还要早几百年。 这些哲学家在这样做的时候,事实上是建立了一种历史退化观。这些哲学家,思想主张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历史观却有一个共同点: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自古代的“黄金时代”以来,历史是在日渐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于创立新的,而要靠退回到古代去。 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中最后出现的法家,在这方面是一个鲜明的例外。法家深深懂得,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它不得不变的原因,因此只能现实地对待世界。古代的人们比较纯朴,就此而言,或许值得称颂,但那是当时的物质条件造成的,并不是说,古代人们的品德就普遍比后代人高尚。 在现代人看来,历史不断变化,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但在古代中国,和当时各派思想家的见解相较,这种看法实在是一种革命的观点。 引自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治国之道/
掌握奖罚两项大权,就是韩非子所说的治国“二柄”。他们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性趋利而避害。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深信人性恶。他与荀子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对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不感兴趣。 引自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与道家/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则认为人生来性恶;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倒会合了,就是说,它们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 引自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与儒家/
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向指责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则总是指责儒家书生气、不切实际。 引自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70人阅读
Lak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士。贵族有任何重要行动之前,必先问卜。随封...
-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
-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后来,儒家赋予它以宇宙论、形而上学的意义,并从宇宙论联系到...
-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人们常说,“历史不会重演”。人们又说,“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事”。真理或者在于把两者结合起...
> 查看全部2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