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背景和来源 5
近代 整个西方哲学史 隐秘的渴望?
现象学 主流哲学 内部困难引发
个别与普遍 现象与本质
(认为对子后者更重要 更真实 现象世界 完全的光明(一般 本质)和完全的黑暗(完全的独一性 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规整))
——西方哲学唯理论的出现引发的
巴门尼德 存在 唯一真理
上溯 毕达哥拉斯 数 万物本源
……
怎么处理中间领域? 现象世界 完全的光明(一般 本质)和完全的黑暗(完全的独一性 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规整)
真实关系无法解决——外在关系 eg 抽象
实际不成立 靠什么去抽象出那个共同点? 如果不是已经知道了那个共同点……?
So 苏格拉底 一般 本质在先
亚 不安
休谟 波普 反对归纳主义
康德重新提出了这个个别与普遍相互沟通的问题
认识论的现象主义 我们认识到的只能是现象 我们当作现象和本质
4 来源
一】
唯理论 经验论 ——其实 上述个别与普遍 现象与本质
笛卡尔 主体性——马上面临它和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主体性更多地代表了普遍性的那一面
莱布尼茨 单子说 个别和普遍捏在一起
但是单子独自成一个世界 与世界的联系事先调好的程序(微积分 普遍与个别)
经验论 突出个别一边
康德 综合两者
二】
心理学
布伦塔诺 经验主义心理学 意向性 任何意向活动指向 涉及 意向对象
威廉 詹姆士 意识流 思想流 晕圈 刚刚过去 和 马上要到来
Maybe 格式塔心理学 知觉时 not as 休谟 感觉材料-结合
But 构造地去完成
三】
数学基础研究
弗雷格(当代数理逻辑 独自存在的系统 用它的公理化系统能生出各种逻辑定理来)影响
与心理主义 切割?
第二讲
《现象学的观念》——《小观念》
典型的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
3阶段?
前
静 描述 先验
发生现象学
小观念——1《逻辑研究》 与 大观念 之间
模糊性——与精密科学的思想没有完全划分开
在《逻辑研究》中注重检讨与经验主义的关系 批评经验主义,包括心理主义,但比较忽视与传统唯理主义的关系的检讨——小 1 2讲 划分界限
(肯定意义上的“神秘主义”????)
小 1 2讲
哲学的思维态度 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
3 现象学的还原
4 意向性 现象学的构成
哲学的思维态度 vs 自然……区分:如何切中(treffen)认识论问题中心
自然 不假思索 预设——特别 认识对象 和 认识主体——预设 它们 已经存在 认识只是找到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 绝对可能
a对问题的推移
b逻辑规律性的实体含义成问题
1逻辑形式 人智力进化得来?
2 数学基础? 非欧几何 ——追寻数学基础 希尔伯特 形式主义 ——哥德尔证明了任何一个形式系统,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统内所允许的方法既不能证明真也不能证伪的命题。 ×
弗雷格 逻辑主义 把数学还原未逻辑 未真正达到目的
对数学基础的讨论中发现了悖论 数学的基础被认为 集 合论 罗素悖论是由罗素发现的一个集合论悖论,其基本思想是: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A要么是自身的元素,即A∈A;A要么不是自身的元素,即A∉A。根据康托尔集合论的概括原则,可将所有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构成一个集合S1,即S1={x:x∉x}—类型论 人为分层
……
(例子都没啥用,可以先不管)
——
科学认识如何 ——成问题
意味着把所有现成的知识,现成的伎俩通通放下,然后面对这个问题本身说出一些只有在当场能够说出的东西来
2 对笛卡尔“我思”的改造与深化——绝对的被给予
第二讲 认识批判的开端 对所有知识的质疑 终止判断or悬置
If有预设 不能用
绝对的被给予性 ——问题直接得到解答 充分的明晰性
1无疑,完全确定
2 被给予,绝对地被给予 自己跟自己发生一种被给予的关系
光有确定性没用 eg同一律 矛盾律 巴门尼德 存在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 用了 非法maybe——已经预设逻辑思维和逻辑化语言的框架 并非对所有人自明 而且 其中无认识主体参与(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 不出错的东西可能没啥用)
区别 有没有人 思想
后者——黑格尔 辩证逻辑 又是A又是非A
但有“人”的前者 我怀疑“我思想”不可能——这个确定性是与“我”、“怀疑”、“思想”有关系 ——包含认识主体——直接和认识问题有关
我的认识行为本身能提交某种东西,它在参与着被认识者的构成
经验主义 认识对象这个东西已经是现成的了 然后我去认识它
胡塞尔 selbst 自身 自身的被给予 直接性
我思
更—— 我的意向行为就直接参与着意向对象的构成 反身性 明证性 evident ——切中认识论问题
But 笛卡尔——绝对的个别? 没有认识对象 潜在普遍性难以实现出来 个别和普遍没有真正地结合 需要上帝来保证很多东西
扩大——直接的自证性——到思维的各种认知行为之中去
第四章发生现象学主要涉及的书目是《经验与判断》。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述谓经验,第二部分是述谓性思想的结构,第三部分是关于普遍的概念思想的判断形式。导言部分的核心概念是视域,对于视域“And this horizon in its indeterminateness is copresent from the beginning as a realm of possibilitities.”发生现象学在被动发生问题中提到了结构问题,结构就是要保持它的境域性,就是要在背景中起作用,才是活的结构。
你不可能怀疑这个认知过程的存在 因为它正在进行
这里的自证性与“我怀疑”自证“我思想”具有同等的效果
二层结构——
“看”的同时 又用更深层的哲学认知来“看”这个看
怀疑—打量怀疑
回忆—打量回忆
这个回忆和回忆的东西是绝对无法怀疑的——正在进行 在我第二层的“看”和“直观”中正在发生
关键性的转移 把笛卡尔的“我思”转到任何智性的体验上来 回旋的自构结构 我怀疑我在怀疑 不可能 经验自身明证化了——有某种先验性
(“观”或许也有√
那回忆 打量回忆?好像也可以)
两种超越 两种内在性 47
第一种超越 认识对象所具有的一种超实项的性质
你体验的对象不是实项层次上的东西
实项的内在——感觉材料和意向活动,实项的内在就是我们体验到的真正的“内在”的部分
意向的内在——是意识“意向”地对
Eg(正确性存疑)
我看餐巾纸
“看”——一去“看”的时候,类似笛卡尔 ——已经有先验的绝对确定性了(Q1 我看我看 凭什么——我思 为什么成立 为什么可以推论)
(假设有物理空间中真实存在的实体 餐巾纸)——实在的(real)外在超越 不在现象学研究范围 ——是不是真的有餐巾纸 if有——如何引起(?)我…… 不考虑
颜色? 朝向我一面的? 视觉感觉经验? ——感觉材料
感觉材料+意向活动(“看”?)——实项的内在
——对应第一种超越 认识对象具有一种超实项(感觉材料+意向活动) 意向对象——意向的、被构成的超越
也就是我看到的 “这个纸巾”
第二种超越对应的是意向的内在
意向的内在 被意向经验构成的内在 对象的(绝对的明晰的)被给予性 我看纸巾 “看” 笛卡尔式 排除有意义的怀疑—— 绝对的直观中给予的东西 直接的明证性(我“看”不可怀疑 一“看”就立刻“看”纸巾????)
而第二种超越 就是那种非明证性的 虽然指向或设定对象但不具有直观自明性的认识 (我把纸巾当成了纸巾 当成对象。哦,这是我的纸巾! (????是这样嘛?))——也就是刚刚说的(假设有物理空间中真实存在的实体 餐巾纸)——实在的(real)外在超越 不在现象学研究范围
实在的内在——大概是心理学”编“(?)出来的 关于物理实体的心理对应物 处于物理时间中 也不在现象学研究的范围内(eg 心理实验中按照物理时间测量被观察者心理活动or观念 出现的先后次序or用时……物理时间vs现象学内时间)
Q1 我看我看 凭什么——我思 为什么成立 为什么可以推论到别的如“看”这样的感觉活动 (a1 不过看确实不能是不看 看就是看 了?????好像可以吧)
Q2 感觉材料是啥 为啥是实项的内在?——
内在 因为任何意识都是对某个东西或对象的意识 这种因意识活动直接给与的不可怀疑的明证性而…… 最开始的是(?可以这么说嘛)“看”这个意向活动激活了然后统握感觉材料 纸巾的我能看到的颜色? 阴影等图像??? ——构成了意向对象(我立刻看到了这个纸巾 毫无疑问——这个“毫无疑问”就是对象的被给予性 也就是意向的内在 因为有这个“意向的内在”也就是“对象的被给予性”,因此意向对象(意向的、被构成的超越 超实项)在绝对的直观中被给予了(车轱辘话……其实一件事) 这个意向对象(第一种超越 超实项)——不是非明证的 一般不假思索也不加证明就被预设的 真的有一包纸巾在那里哦 它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的 第二种超越漏掉了认识论问题)
就整个过程是一体的吧 看总是看点什么 内在不是心理or?的内在 而是现象or直觉活动过程的内在
我不知道谈情说爱是啥效果,但是回答问题是这样的,不过我觉得这个例子用在这里好像不太贴切,想论证的其实是从凭借”什么“(错误思路)到”如何“的问题
中中中螽螽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50
-
51-57 三、认识论现象学的还原(Reduktion,reduction)——《小观念》第三讲释读
4、直观的源发地位 直接知觉 想象 But still等级 直观 在胡塞尔这里 能够把握本源的东西的意...
-
61-80
61 在海德格尔那儿,这个无对象的意识活动有一个更重要和根本性的位置,我们确实能够“畏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