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心智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Επίκτητος)有句名言: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关于它们的意见所困扰。
★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 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的两个作用 1. 它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2. 引发行动。
---成长型思维和防御型思维---
★ 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流派,自我决定论:
这个理论认为,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
1.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我们和妈妈的依恋关系。 2.自主性:基于安全感的支撑,从认知推动情绪、付诸行动,自主确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3.胜任感:自主驱动的行为,无论成功与否,背后都有安全感的积极支撑,多次的成功建立了胜任感,而失败也不会畏惧。
正向循环打造了积极的成长型思维:充满自信、勇于尝试、正向迭代; 负向循环造成了消极的防御性思维:寻求安全、不敢尝试、龟缩不前。
★ 成长型的心智模型,就是: 通过改变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发展出对世界更灵活的应对方式,它是人类的智慧之光。 在行动上,我们要改变世界,可是在思维上,我们要让世界改变我们。不是变得简单,而是变得深刻而复杂。这就是自我发展之道。
-------
★ 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 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1. 僵固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它背后所隐含的对能力的观点对思维的构建意义重大 。
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的心态。有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
僵固型思维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的人生假设:我自己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
自我,其实是一个调节器或者维修包。当一切运转良好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有太多的自我关注,而是会把生命的能量投射到世界本身;但是当我们感到不安时,我们就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身上。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与世界的真实互动中发展自我,而不是死守着 一个僵化的自我概念。
如何打破僵固思维?
核心:改变对错误的认知。 1.错误与失败的定义不同: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反馈,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机制;这跟你的能力无关,而跟事物发展的进程有关。 2.错误与失败的指向不同:错误说的是事情的结果,而失败就引向了个人评价。 3.当我们把错误当做一种“证明自己不行”的失败时,我们就会回避错误,从而让自我发展陷入停滞的状态。
管理错误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原则》这本书,讲到了桥水公司对错误的态度,公司不会惩罚员工犯的错误,而是鼓励员工讨论所犯的错误。 ---第二个方法, 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第三个方法, 制定犯错计划。 比如 :“如果要克服对错误的恐惧,就必须犯错误。争取每周犯5个错误,记录下这些错误,反思这些错误的后果是否如你所想的那么严重,并思考你从这些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多做多错,如果你 能在这一周之内犯足5个错误,就证明你做得不够多。”
现实生活中,犯错误是有代价的,如何能不害怕呢? 1.评估试错成本,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试错;年轻的时候,是我们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 2.接纳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时人生会因为错误而变得更丰富。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讲到, 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无限游戏,错误不是游戏的终止,它是游戏的一部分。你甚至会有意识地犯一些错误,来让游戏变得有趣一些。
2. 应该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有关于世界和他人的,也有关于你自己的。你会学到这些规则如何破坏了你的自主性,并让你焦虑、抑郁、沮丧。
本质: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应该思维分为两种: 第一种, 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绝对因果) 另一种, 是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
A.关于针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和愿望的区别: 1.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 2.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 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我们支配着我们的愿望;可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好像变成了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自主性。 3.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你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理会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沉浸在应该思维中,你的心里就会生出忧郁、愤恨和沮丧这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最初来源于你对这个世界过于乐观的想象,现在又变成了你对世界悲观的理由。你只顾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妨碍。 (接受不完美,接纳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差异与冲突)
B.关于针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它的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的一种思维方式。 1.应该思维会妨碍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 2.应该思维会固化我们的思维,造成我们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当我们按照外在世界的标准设定人生目标时,很容易就变成应该思维牢笼中的囚徒,不再能看见世界的灰度,也不再拥有思维的弹性。
C.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应该思维呢?
心理学家霍尼(Karen Horney):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 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
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他们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自己内心里跟这个“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这样一来,他们就被这些“应该的规则”支配了,成为了“应该规则”下的提线木偶。
D. 如何跳出应该思维?
找回自己的感觉。
3. 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你会学到人们如何用绝对化思维任意扩大防御的范围,并最终让自己寸步难行。
构建过程:
对伤害的抽象-->习得性无助-->形成悲观思维
---对伤害的抽象: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擅长总结规律,提高生存率,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而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
---习得性无助:积极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通过对狗的实验提出这个概念。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背后,都有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影子在。在这种习得性无助背后,我们也经常想“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 。(自暴自弃,躺平)
--- 悲观思维的三种抽象方式: a. 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觉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 应对:就事论事,具体化,场景化。
b. 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从一个男人不可靠,推广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 (过分概括,以偏概全) 应对:合理情绪疗法强调人无完人,世事无完美,接受人可能犯错误的事实,“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评价一个人。”
c. 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坏事发生,让我们陷入了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 (《夏洛特烦恼》中的大春,他就会对着天空喊:“老天爷,为什么要针对我,我究竟犯了什么错!” ) 应对:对比,如果换做他人,是否一样的结果。
追加一种: d.糟糕至极,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程度恶化) 应对:努力接受事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态,在不能改变时学会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下去。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如果生活是一条河,绝对化思维让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
-------
★如何突破防御型思维?
★与自我辩驳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说,对于不理性的思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辩驳:
1.实证式的辩驳。就是找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 2.逻辑式的辩驳。辩驳的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维,都有过度推理的问题。 3.实用式的辩驳。简单地说,就要问:“我这么想有什么用。”
★三种错误的思维倾向
第一种倾向, 是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所谓的事实真相,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种倾向, 是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实真相,而很少去容纳其他可能性。 第三种倾向, 是我们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非理性的,但是很爽、很带劲,所以就是要这么想。内核是:任由情绪主导,放弃控制自己想法的责任,放弃理性。
-------------------------------
★思维的河道模型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有3个条件: 1. 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 ---目标---【创造型思维】 2. 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 ---方法---【WOOP思维、控制两分法】 3. 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 ---与现实的接触---【正念思维】
----
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思维工具模型:
★创造型思维:创造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
《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罗伯特·弗里茨 (Robert Fritz)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 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
他说: 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我们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1.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 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2. 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 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 的张力了。
★WOOP思维: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A.心理对照法: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厄廷根 (Gabriele Oettingen) 提出: 为了防止过于乐观的幻想降低我们的张力,我们就需要在想象 乐观前景的同时,想象一下实现愿望的障碍在哪里?让我们先想象愿望 达成的时刻,再泼一盆冷水下来,让我们面对现实。
心理对照最大的好处,是既通过乐观的幻想,保留了目标带来的张 力,同时,又把幻想拉进了现实,让目标切实地跟现实发生联系。
B.执行意图(对治疗拖延症特别有效 ): 彼得.M.戈尔维策(Peter M. Gollwitzer): 就是让你在设想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用 一个条件语句——“如果……就……”。
A+B: WOOP思维:克服障碍的计划
W ——Wish, 就是愿望的意思。你可以先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 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 O——Outcome,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两项是增加目标的张力。 O——Obstacle, 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Plan, 计划。 这个计划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这样“如果……就……”的句式写的。
人要仰望星空,才会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要脚踏实 地,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幻想中。WOOP思维就是一个让我们既能仰 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工具。
★控制两分法:如何找到烦恼的根源?
“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 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 ---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思想家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控制的两分法: 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第一步, 思考你所担心的事情里,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专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 第二步, 对于不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控制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是专注和精进,而不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是为变化留下空间。这也是有弹性的思维的特征。
★正念思维:如何活得不焦虑? 与现实接触
近的思维vs远的思维
1.近的思维方式,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 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近的思维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条 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河流。
3.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 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 脑中已有的东西。远的思维,是只注重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这 些规则让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方式。
前面所说的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 维,是同一种思维方式——远的思维方式。
其实,远的思维的存在,也是有道理的。 ---你面对的信息无穷无尽,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些信息封装起来装到我们的头脑里,让它们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概念、观点、评价,变成了一 些刻板印象。 ---远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省略加工需要的认知资源,同时,因为抽象和规则化,它让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确定性。 ---但是,远的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正念思维的三条原则 (近的思维)
第一条原则: 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第二条原则: 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第三条原则: 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Wendell Johnson)说: 用静态的语言去捕捉变动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焦虑,也可以用这两个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现在来: 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思维弹性: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思维是怎么进化的? 承认我们了解的只是局部的知识,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思维的发展也是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 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 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 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 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 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你是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呢,还是当做绝对的真理呢?如果你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那这些知识以外,它的空间在哪里呢? 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你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变成 一种应该思维。
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 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 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有弹性的思维,总是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 叫同化。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 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 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 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 对真理,你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 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Mr.二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art1:行为的发展
★改变=作出不同的选择 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已经作出“不改变”的选择。 人们为什么不愿改变呢...
-
part2:心智的发展
-
part3:关系的发展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1.个体视角看自我: 我们会假设,存在着一个稳定的、...
-
part4:转折期的发展
转变期:如何在人生重大转折中成长和发展 ------------------------------ 回顾 第一单元所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