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
科学家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用前肢将食物送入口中的进食方式是所有灵长类动物的特点。然而,若没有开花植物的发展,灵长类动物就不可能完成这一系列特征的演化。蕨类植物、苏铁和针叶树都无法提供这么多富含蜜汁的花朵、缤纷可口的水果和营养丰富的种子,正是这些吸引了昆虫的到来,进而催生了最早的食虫灵长类动物。 在视觉进化后,灵长类动物由于失去了大部分后向的视觉,视野就被局限在前方了。因此,它们想出了一个关键的应对之策——组团出行。通过组团,个体之间就能互相照应,观察各个方向,提防鹰、蛇、树栖猫科动物等捕食者。这种社会性的互动又反过来增加了大脑容量。你越能理解同伴的意思,就越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让你们的团体更高效地协作。总体来说,团体中能进行有效互动的雌性越多,这一物种个体的大脑新皮层发育就越高级。 引自 第九章:生物复杂性的巨大成就:人类思维 灵长类如何变聪明P240
直立行走给人类祖先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进步。双手的解放让我们可以携带物品行走、投掷石块,以及打造工具。我们还长有对生拇指,即拇指与其他四指的活动方向相对,这样的拇指和其他手指相互配合,就能让我们“准确而有力”地抓握物体。这种能力为我们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生活便利,我们不仅能编织竹篮,也能收集碎石,并将它们用作锋利的刀具。同时,拇指对生的生理特征还让我们学会了挥舞木棒和石锤。更厉害的是,直立行走以后,我们的双手空闲了下来,于是我们渐渐学会了用手势和同伴交流,最初只是通过胳膊和双手做动作,后来又加上了声音的配合,人类最高级的能力——语言,就此逐渐形成了。 语言是一种让思维自我反省的动力,是一面能反映思维内容的魔镜,是一个将思维转化为工具的助手。—— 凯文·凯利 引自 第九章:生物复杂性的巨大成就:人类思维 直立行走P241
人类的大脑自己构建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基因可能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物质基础框架,但建造起大脑基本结构的是其自身的功能指令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不仅如此,大脑内部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改变,这就是“突触可塑性”,这种性质表明,大脑中常被使用的部分区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体积也会增大,而未被使用的部分区域则会萎缩。这些结论是生物学家通过一些极其极端的实验得出的。实验人员在小猫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将小猫的眼睛蒙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被蒙住眼睛的小猫永远失去了视力,虽然它们在生理上十分健全,目视的能力却被彻底夺走了。实验证明,在小猫早期发育的特定阶段,视觉信号的输入对大脑中视觉区域的开发是不可或缺的。大脑的视觉系统开发了自己的功能! 同理,在婴儿期缺乏社交互动的人类婴儿,以后也无法再学会使用语言。由此可见,大脑在发育过程中的特定时期,必须接受外部信号的输入来构建自身功能。爱玩是所有高等动物的共性,嬉戏能帮助动物改善行为、练习社交,并让它们从意外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为成年后即将面临的生存挑战做好准备。通过外部环境的信号输入,以及在神经网络中进行一种类似“自然选择”的过程,我们的大脑把自己构建了出来。 引自 第九章:生物复杂性的巨大成就:人类思维 大脑建构P245,大脑突触有几个我记得很清楚的例子,乐器使用对大脑的塑造、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高尔夫比赛(运动)时选手思维接管身体的后果。
婴儿这个(来自百度百科的狼孩):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要说人类为什么会一再增强自己的大脑功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被一种智商同样在增加的捕猎者追踪了,这种同样集群而居的捕猎者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美国动物学家理查德·D.亚历山大这样写道:“人类之所以能迅速、果决地与之前的物种分离开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自然界中,我们与自己同物种的同胞反目成仇了。”在这种大背景下,你也能看出为什么语言的发展如此重要了吧。在袭击者接近你的同伴时,你能通过清晰的声音信号向其发出预警,这种警告足以决定生死。长久的种内竞争也让人类群体产生了一种独有的特征——父系社会制度。与非洲大猩猩和其他大部分灵长类动物不同,人类群体中的雄性一般很少会离开出生的群体,他们通常都会在群体中形成一种“防卫联盟”(“女儿”可互换,“战士”不出门)。在我们聚合成拥有共同利益的小群体时,人类聪明的大脑最为高效,不论是狩猎、采集,还是出谋划策,人类小群体往往能展现出一种极强的“群体智慧”。从结果来看,在正确的领导下,由雄性个体组成的防卫联盟确实建起了世界上的一个个父权社会,而人类的种内竞争则更加催化了我们演化出利他的生存方式。 有些部落中的成员对部落忠诚、对伴侣忠贞,温柔驯良、慷慨勇敢、富于同情,随时准备着向同伴提供援助,也随时准备着为大局牺牲自己。一个集群而居的部落若有许多这样的成员,那它必将战胜其他的部落,这也是自然选择。 ——查尔斯·达尔文 引自 第九章:生物复杂性的巨大成就:人类思维 人类物种的存活,还有赖于相互之间行之有效的配合。也就是说,人类的雄性和雌性个体需要各自完成其独特但互补的任务。人类雌性在生产、哺育娇弱后代的同时,还能采集食物、纤维等;而雄性则需要通过远距离的捕猎摄取珍贵的蛋白质,为成长中的后代收集必需的资源。两性在特征和行为上都有区别,而两者的配合、分工,却是我们的物种走向成功的基础。个别的父母和孩子在栖息地中难以独活,他们就需要融入一个更大的群体,这样才能守卫领地,互相分享食物,并在父母死亡时,保证其后代还能得到持续的照料。人类需要持续输入高能量的食物,所以必须形成小部落,而联结部落成员之间的纽带就是利他的相互配合。毫无生存之力的人类后代,需要经历好几年的哺育才能长成可用之材,这让我们成了严守道德的物种,虽然这些道德标准基本上只限制每个部落的成员。在论及意义更加广泛的“元道德”(Meta-Morality)时,哈佛大学的哲学家约书亚·格林曾说:“为了应对部落之间的竞争,一个部落的道德观念再次得到了发展,这种道德的发展促进了部落内部的相互配合。”部落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而不间断的竞争,正是人类最终走上统治地位的一个关键原因。今天,这种竞争还在,只不过改名成了民族主义、宗派斗争、种族冲突而已——看看新闻你就知道了! 到现在已经是浪费资源了,同一个课题可能有数个国家在重复研究,而资源就那些。 引自 第九章:生物复杂性的巨大成就:人类思维 群居部落竞争P247、P250
资源有限的生存环境让人类部落陷入竞争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社交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落内的合作能为部落间的竞争带来优势。2009年,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7万年前的证据,证明了当时的人类就已经完全拥有了现代人的心智。证据还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会用三种材料制造矛尖,还会用一种胶水一样的树脂将矛尖固定在矛柄上。在这种树脂中加入猪石,再加热后,树脂就会固化。这种制造武器的技巧需要代代的传承、专注的学徒和精巧的操作。但如此高超的武器制造技巧也向我们揭开了另一个事实——在过去的5万年里,人类的大脑并未再增大过。 尖端的技术、高度发展的科学和复杂的社交或宗教仪式,是文化演变过程中的产物,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代人都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因此这个过程也会让社会的复杂性和功能性发生不可逆的逐步上升。 ——肯尼·史密斯 等 引自 第九章:生物复杂性的巨大成就:人类思维 文化发展P252
对现代仍存的原始部落文化研究。一种从部落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视角。
10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