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954国际关系的中外阳谋博弈与成长】
我们 与 他们纸上 与 实际认知 与 意志信仰 与 论证认知随行为互动不断修正只有发生的才是合乎逻辑的另一种构想看大的“驭夷”之道与独善其身中共主动选择为 第一性有条件走自己的路矛盾冲突的根本性,缓和念头的永远消失不怕朴实激昂的勇敢与胜利,与不可避免的影响缘起三阶段:
1945-1946“民主建国”的构想,向苏试探,与美接触,驭夷之术
1946-1947“中间地带”的构想,与美脱钩,向苏靠拢,“不怕”的勇敢与“缓和”观念的彻底消失,于妥协大背景下的斗争支持
1947-1949“一边倒”的提出,全面反美,47.9九党会议—1949.3七届二中,
以史料文献为基础的研究依据,使得判断领导人的决策心理十分困难,科瓦廖夫的投机逢迎反而招致莫洛托夫的顶替,这一系列行为体现着斯大林废人用人的微妙动机,却也只能浅尝辄止;
毛于12.16就去拜把子,却到1.9的仍然被冷,直至周到来才接着谈,最后妥协下才产生了新中苏条约,一切的一切我们在争取的无非是新政权的合法性,而这结盟的缘起,既意图让新生政权立得更稳,也昭示着对另一边不幻想的对抗正式拉开帷幕,成长与博弈总是伴随着这样不够具备的万事,磕磕绊绊甚至直接开打立国之战。
【从“李涛声明”到“别了司徒雷登”】外交精髓与最终归属在于留有余地
中方掣肘两因子:东野秘密进京和平解放,需对沈阳领馆的电台收缴和与苏政策的协调;触发事件:领馆冲突,抓获并审判美方间谍、苏方対回环政策的支持(示意中经贸关系自己发展,没钱贷你款),毛随即发表“李涛声明”:与光头断交是建交前提。
美方一胡萝卜➕一大棒,彻底打破中共幻想——司徒雷登未随蒋南迁,让中共深感一反印象,大使级层面积极碰面(傅泾波秘书代司徒见黄华,也是外交口径留有余地的细节体现),燕大校长热情邀请,并顺道以老朋友身份会毛...本可更好,只因艾奇逊为首的美方高层的zz考量社会层面对“共产主义恐惧”,发出“不得停留,立即返美”的决策,一切最终化为泡影。中美20多年的对线,正式上演。
中方意图 印度支那>朝鲜半岛;一边倒 苏联误判北韩,美方误判苏联,双方意图三战;东北自然延伸为战略尾部失去主动,被动参战,及时决策,统一入朝,主动出击;
【越过38打到37再游击38,感受决策中的微妙节点】1950.12.31中朝发动第三次战役,1.3李奇微下令撤出汉城,战役1.10日结束,1.13联合国“三人小组”提出调停,与中前提要求基本一致,多方影响下拒绝;1.25主动发动第四次“运动战役,战术战略相协调以实现新的“解放全境”战略目标;且战且退3月让出汉城,4月李奇微正式接替麦克阿瑟,扶大厦于将倾;第三、四次战役对美算不上溃败,存人失地,利用实力后勤优势,准备打反攻;我方掣肘在于金日成和苏联,以及自身的速胜情绪,使得对战略决策倾向性的调整;中苏同盟间的政策协调影响最大,在如此微妙时机与决策的重大影响下,外交优势迅速丢失,进入长达两年的打打停停(4月第5次战役损失最大),战略目标重回“争取短期”;1951.6双方停战建议,8月因分界线美发动夏季攻势,被粉碎,妥协,10月板门桥复谈;战俘问题最长:1951.12始,美52.10单方面休会开展“金化攻势”,被上甘岭粉碎;艾森豪威尔继任,于53.2准备扩打核战,毛发表著名演说“要打多久就打多久”;53.5-7,李承晚北进作死,被粉碎,有力促停,7月战毕。
名儿里有范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947—1954国际关系的中外阳谋博弈与成长】
-
“问题的实质是他说了不算”
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光头四强 一个可能破坏一统的武装政党 两个不想正面开杠的红白老大 一个“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