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宗与南画意蕴
随着日本僧人与宋朝的交往,尤其是禅宗的传入,自13世纪末至整个15世纪,即日本的室町时代,迎来了水墨画的全盛时期。京都与镰仓的禅寺及幕府的当权者们都收藏了大量的宋元字画,仅足利义政将军把持的东山殿的藏品就超过800幅。
虽然日本禅宗的历史比中国短得多,但由于禅与日本人的性格,尤其在美学精神上十分吻合,因此,较之中国更加深入地浸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之中。禅宗对日本审美意识的最深刻影响是促成产生了“空寂”(わび)和“闲寂”(さび)的美学观念,二者与“物哀”一道成为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三大支柱。其实,“空寂”和“闲寂”这两个概念很难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连日本学者也认为其含义与差别极其微妙,和禅宗精神一样,只可意会,难以言表。概括地说,“空寂”的含义是幽玄、孤寂与枯淡;“闲寂”的含义是恬适、寂寥与古雅。“空寂”以幽玄为基调,具情绪性;“闲寂”以古雅为基调,具情调性。两者共同的“寂”字包含了日本审美意识与禅宗精神的深刻联系,并有某种抽象的神秘主义氛围。
松林图屏风 长谷川等伯 纸本水墨 六曲一双 各347厘米×156厘米 16世纪后期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日本水墨画的独特形式诗轴画是禅僧在举行诗会时,即席作画并各赋其诗。在这个过程中,宋元发达的花鸟画和水墨山水画深刻影响了日本,尤其是马远、夏圭的水墨山水“不全之全”的表现手法,在日本人眼中充满了禅意禅趣,恰恰契合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
南宋禅僧牧溪的名字是和日本水墨画紧密相连的。牧溪虽在中国美术史上不是十分重要的画家,但他的画却在日本美术界备受推崇和赞誉。镰仓时代正值中日贸易繁荣期,大量的中国瓷器、织物和绘画输入日本。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成为室町时代“天下首屈一指”的珍宝,现存《烟寺晚钟图》《渔村夕照图》《远浦归帆图》和《平沙落雁图》四幅,分别被列为日本“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画面上留有大量的空白,点睛之笔均偏离画面中心,透过湖边湿润而迷茫的空气表现日暮时分夕阳西沉的瞬间,弥漫着空灵清寂的韵味。

中国元代《画继补遗·卷上》载:“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正是这“清幽”吻合了日本人的“物哀”与“幽玄”之境。牧溪笔下为中国古法所不容的“枯淡山野”恰恰契合这样的审美追求。日本的审美观念普遍认同隐藏于具体物象后面的朦胧和寂寞最富魅力。日本学者矢代幸雄称牧溪的画“具有完全的日本趣味”。
日本绘画中常见的“八景”模式正是来自牧溪的《潇湘八景图》,为不同绘画体裁沿用,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变化,成为日本式的主题。日本最早的八景,是14世纪收录在汉诗集《钝铁集》中的《博多八景》。日本各地出现许多八景,全国四百处以上有八景。江户时代被选定的八景最多,还有为浮世绘系列而设计的江户八景等。
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源氏物语绘卷》意蕴与构图
江户时代的学者本居宣长通过对《源氏物语》的深入研究,归纳出了“物哀”这一概念。 “物哀”...
-
日本禅宗与南画意蕴
-
浮世绘发展史
“浮世绘”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1681年(天和元年)发行的俳谐书《各种各样的草》[5]。日语“浮...
-
江户町人文化与吉原风俗
17世纪以来,随着江户的城市建设急速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士、商人等纷纷聚集,使得男性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