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默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推辞、礼让、修身自勉,安静时沉默不语,行动时谦恭顺从;)
“岂有躬自厚责,以致变讼者乎?皆由内恕不足,外望不已。”(韩愈《原毁》有异曲同工之句: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故,当重于自修,而不是要求别人。)
“内勤己以自济,外廉让以敬惧”;“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回答上面如何自修:不自夸、勤勉、怀敬畏)
“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彰。”(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未必符合实际,但内在的实才能随事迹表现出来。要选内有实才而不是名声。)
“不大声以色”;(文王尚且不靠外表声色抬高自己,我等又有什么资格呢?)
“清雅之美,着乎形质,察之寡失”;(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故孟子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浩然之气”。“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这二人的例子都说明了,文章之美的本质在于“气”,“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看人同样如此,美的本质也在于其身上有“气”,高洁不俗的美,将通过形貌气质表现出来。)
“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这点正合我所认可的美的标准,即没有外部任何装饰仍让人觉得美,这就是内含精华、溢之于外而为“气”的结果吧。)
“人情莫不趣名利,避损害”;“损害之源,在于非失”;(精辟,是该换种角度看待自己的“失”了。)
“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有长处的人,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短处,视角新颖。)
人情莫不欲处前、欲求胜,故自我夸耀令人厌恶,谦恭有礼令人满意。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庸之德,其质无边。故咸而不碱,淡而不kui,质而不缦,文而不绘。能威能怀,能辩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中庸品德难以用语言表达,像盐水,虽然咸,但没有盐碱味,平淡却也不索然无味;像朴素的丝织品,有精美的纹饰,但不张扬过度;因此,有中庸品德的的人,既庄重威严,又内怀感情;既能说善辩,也能缄默不语。变化无穷而没有固定的模式,以通达为分寸。)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考察一个人的素质,必先看他外表是否表现为平静恬淡,再看是否聪明。)
“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彰。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具备了金木水火土五常,将其包含于平淡的相貌中,以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充实内心,心肺肝脾肾五脏精气彰显于外,因此眼睛就具有辉耀五彩的光芒。)
“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故,仁,目之精,悫然端庄;勇,胆之精,晔然以强。”(真正仁爱的人,有温恭柔和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有威严激奋的神色;真正智慧的人,有明智通达的神色。人的精神气质通过外貌特征流露出来。仁爱的人,眼睛精气凝聚,目光诚实端庄;勇敢的人目光炯炯有力。)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