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93 日本的“姓”与“氏”的由来
氏与姓 公元6世纪前半,倭王权改革了地方的统治体制,这一做法也极大地改变了直接为倭王权效力的实力派豪族的存在方式。而这一切都要从“氏”的成立说起。 所谓的“氏”是指,苏我氏、物部氏、大伴氏等,主要以大和及其周边地区为据点的中央氏族集团。它们既是一种基于父系系谱形成的同族集团或亲族组织,又是一种分担王权职务的政治组织,他们会通过和倭王权缔结一定的政治关系,成为辅助大王处理朝政、掌控军事、承办祭祀或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官僚。 “氏”在其属地拥有作为农业经营基地的“宅”及其隶属民“奴(家子)”。但是,“氏”并不只是当地的豪族或首长。虽说“宅”和“奴”是“氏”重要的经济基盘,但“氏”有一点很特别,那就是由于其为倭王权效力,所以“氏”可以拥有“部”即“部曲”的所有权。又因为“部”存在于国造领地内,所以“氏”的经济来源有赖于国造制、屯仓制等倭王权设置的统治制度。也因此,“氏”被纳入到了倭王权的统治制度中。所以,在上述依存关系变得紧密的同时,通过将大部分的“部曲”纳入自己的经济基盘,“氏”得以脱离此前地方豪族的身份。综上所述,公元6世纪前半,倭王权改革统治制度一事,大大地改变了构成王权的主要豪族的内部结构,“氏”由此诞生了。 “氏”诞生的同时,展示倭王权职务分工组织发展过程的“姓”也产生了。所谓的“姓”即跟在“氏”之后的“臣”“连”“君”“造”“直”“首”“史”等称号,例如“苏我臣”“物部连”“上毛野君”等。通常来说,“姓”能够显示“氏”在倭王权内部的政治地位。据说“姓”起源于公元6世纪初开始使用的类似“船史王辰尔”中“船史”一类的职业名称。最初只有在倭王权中为官之人才能拥有这样的称号。后来,随着官职依照父系传承,特定的“氏”继承特定职业名称的倾向就出现了。再后来,就如同父系氏族集团的称号一般,这类称号与氏名融为了一体。最终,在律令制形成的时期,依据自中国引进的“姓”的概念,“姓”和氏名一样,经由父系代代传承。 引自 第三节 国造和氏
100人阅读
韧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27-128 倭国式天下观的形成
倭国式的天下观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公元4世纪至公元5世纪,倭国在与朝鲜半岛诸国的外...
-
186 国造、屯仓、部、氏族的关系图
-
192-193 日本的“姓”与“氏”的由来
-
289-290 大化改新的改革措施
①在地方,废除国造的“国”,取消“部”,设立崭新的地方行政组织“评”; ②在中央,剥离掉...
-
377-378 古代天皇制的形成
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意味着日本列岛的统治者升格为神,成为日本“天下”的终极权威。但是,“天...
> 查看全部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