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踏进关系网络的世界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
我点头同意,说我也是个“顾问”(我学到用来替代“自由工作者”的一个字眼) 引自 第2章 踏进关系网络的世界 辅导结束,我续了一杯冰茶,坐下来仔细思考我对金伯莉的反感。我雇用她,她是我的选择,她理应帮我。当然,这只不过是一场记者的冒险而已,我不会赌上真实的情感。但是我对她的不喜欢已经到达痛恨的地步了,而且对我来说,仿佛只要我能弄清楚我为什么不喜欢她,我在求职过程中就能占得先机。她代表的是企业界中某种令我厌恶的事物,某种以无情爽朗的面具掩饰的深沉冷酷。事实上,“面具”这个主题在我的背景阅读中已经出现了好多次,例如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的《职场启示录》(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罗伯特·杰克考尔(Robert Jackall)的《道德迷宫》(Moral Mazes)等书中,都不断提到企业职员必须戴“面具”,就好像古希腊戏剧里的演员一样。根据杰克考尔的说法,企业管理人强调必须训练出铁石般的自我控制,并且把所有情感与意图都掩饰于温和、微笑、愉快这些公众表情下。[4] 金伯莉似乎已经精通这种必备的虚假,即使我不喜欢她,我的目标就是在她似乎已运用自如的企业文化里受到欢迎,也就是说,我需要“面对”我的反感并加以克服。但在达到那个超脱的境界前,我好像陷入了青少年时期遗留下来的情绪空间中:我恨你,请你爱我。 引自 第2章 踏进关系网络的世界 今天学到的教训是:我还没准备好要进行下一步,也就是和可能实际提供我工作的人面对面互动。例如,我的名片就是个问题。现在已经1月底了,但两个月内100张名片的目标我只勉强递出不到5张。我知道就这些名片而言,我的工作就像是那些在曼哈顿街上试着塞餐厅广告给你的人一样——重点是只要摆脱这些名片就好了。如果这些名片都发不出去,无法四处张扬舞动,我就等于不存在一样。但即便只是递出一张名片,我就得和一个人谈得够久,才能看起来很自然地说:“你何不拿一张我的名片?”有什么让我迟疑不前——或许是“缺乏自信”吧,我和金伯莉都同意这个说法,虽然我怀疑还有一种不愿“推销自己”的高傲抗拒。 其他求职者似乎也为同样的沉默所苦。例如,我通过亚特兰大求职网结识的网友希拉里·迈斯特(Hillary Meister)就说,她觉得“整个建立关系网络这件事”有很大的困难:“这是个性问题。我是个安静、有点内向的人。这(建立关系网络)让我觉得很假,但我知道这只不过是场游戏罢了。” 这感觉起来很“假”,因为我们知道这意味着偏转我们天生的社交性,已到了别有用心的地步。通常我们和陌生人见面都会预期他们真的很陌生,而被每个人特有的多重神秘感所吸引。但在关系网络里,就像性交易一样,并没有时间让你心醉神驰。你可以这么说,关系联结者总是仔细打量着彼此,想要看看这次交流能够搜集到什么实质的好处——小道消息或是宝贵的门路。这种工具主义破坏了一种群体认同的可能性,比方说,企业剧变下的白领阶层受害者。无论室内有多拥挤,关系联结者仍伺机徘徊,寻找符合个人需求的机会。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反对的理由都只是借口而已。不论是什么让我却步不前,例如害羞或骄傲,这些都必须克服,而且在求职这件事上我知道我需要更进一步的辅助。 引自 第2章 踏进关系网络的世界
54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章
作为一名卧底的记者,我当然与白领职场中的恐怖现实绝缘,因为我还拥有收入与自尊。和我一起...
-
第1章 绿野寻师踪
网络搜索的结果显示,根据各种说法,九型人格分析源自伊斯兰苏非主义(Sufism)、佛教、耶稣...
-
第2章 踏进关系网络的世界
-
第3章 训练营余生
从那些拥有权力与高薪工作的“赢家”的观点来看,个人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个观点一定更...
-
第5章 和上帝攀关系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把现代社会描述成“去魅(disenchantment)”,意指“神明尽去”,...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