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到1970年代,西方学术界开始关注母亲角色。艾德里安娜・里奇所写的《生自女人》,改变了一直以来女性主义者对母亲角色的负面评价。里奇提出母亲角色既压逼妇女,但同时也赋予她们权力,她把母亲角色分为制度( Institutions)和经验( experiences)两部分,强调母亲角色使妇女受父权的监控,并且变成了制度的一部分,使妇女既要承担母亲的责任,又无权选择如何做个好母亲。虽然如此,母亲的经验却能为她们赋权( empowerment),展现其能动性( agency)。里奇强调母亲角色并非取决于女性的生物特征,而是社会和文化的建构。从此,母亲角色的社会建构过程和制度化等问题,成为了学者尤其女性主义者的研究焦点。 母亲角色研究大致可分为母职、母性主义、母亲的工作与工作的母亲,以及母亲角色的建构与再现四个主题。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学者关注种族、阶级、宗教等因素对母亲角色的影响,使过往以白人中产妇女为重心的母亲角色研究走向多元化。 引自 绪 论 001 婴儿哺育被视为母亲的职责,通过研究有关婴儿哺育方式的转变,可展现不同时空对母亲角色的期许。珍妮特・戈尔登( Janet Golden)的《一部美国乳母喂养的社会史》( A Social History of Wet Nursing in America),讲述美国乳母行业在二十世纪初衰微的过程。由于人工哺育发展神速,工业化又为乳母等下层妇女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加上社会注重母亲角色,使中上层家庭母亲重拾哺育的责任,从乡郊乳母手中领回孩子,令这个古老的女性行业逐渐式微。里马・阿普尔( Rima Apple)则剖析十九世纪末到1950年代,美国由母乳过渡到人工哺育(以非母乳的物质喂哺婴儿)的来龙去脉,反映科学、医学陆续介妇女的育儿工作,取代女性亲属作为育儿知识的权威之余,更标志着科学化母性( scientific motherhood)的确立。杰奎琳・沃尔夫( Jacqueline Wolf)则以相反角度回答同一个问题:十九、二十世纪芝加哥的母亲转用牛乳哺儿,皆因城市人生活紧张,加上不良习惯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令母乳的质和量下降,逼使政府和医学界共同合作解决此问题,遂令牛乳成为母乳的替代品。沃尔夫的研究突显了母亲的自主,不会任由性的母亲身份,但精英阶层妇女仍可在既有的空间下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反抗男性父权赋予的性别角色。 引自 绪 论 001 周春燕认为强国强种和儿童本位思潮,形成母亲授乳乃民国时期婴儿哺育的主流,只有少数中上阶层讲求自由、时髦或缺乳的妇女,会使用牛乳哺育。李忠萍和王书吟考察报刊的乳品广告,阐释时人对卫生、现代性、强国强种等追求,塑造出牛乳强国强儿的形象。 上述研究呈现了理想母亲角色的意涵和形成过程,但普遍只着眼于论述层面;惟论述、形象与实际的母亲经验可以截然不同。阶级、教育、经济、地域以及城乡差异,固然影响母亲的哺育经验,长久以来对性别角色的定型也会影响母亲的思想,左右她们的哺育选择。所以,从母亲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婴儿哺育问题,不仅反映强国强种、科学话语对母亲的规训,更可呈现长久以来内化于女性脑袋的性别观念尤其母亲角色在西方自由主义、妇女解放以至物质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借用里奇的理论框架,就是利用母亲的经验,验证制度化的母亲角色在新时代的变化与影响。 引自 绪 论 001
130人阅读
幻觉灯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
在各种母亲哺儿的故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相信是哺母乳给母亲所带来的难言痛楚。和经痛、产...
-
绪论
-
第三节 母亲视角下的社会变迁 283
然而,女学生生利的期许未能完全实现,皆因社会对女性抛头露面讨生活的态度尚未改变,令女学...
-
第二节 当母亲遇上牛乳 224
不论是从事专业职系、文职还是出卖劳力,在职母亲都需要长时间在外工作,意味着她们不能长伴...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