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匏瓜》笔记
序言
司马迁推崇孔子。而且是真心推崇孔子。完成任务的表态,用词规格可能非常高,但是活儿会很糙,口号喊完就算了,平时不会记得,文字也不会有动人的力量。
第一章 沦落与逆袭
孔子善于从一切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把别人的小聪明组装成自己的大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把这句名言只是理解成孔子善于看见别人的长处,就把孔子看得小了。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混涵博大,融会贯通。
后人可能会觉得孔子一生不顺,但在当时的人看来,包括孔子自己,应该都觉得孔子混得很好。你一个私生子,却得取得了继承人的地位。工作干的很好,外快挣的很多。作为一个小贵族,却得到那么多大贵族的重视。甚至于可能得到了外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以他的出身而言,还要怎么成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士人要精通,祭祀和打仗,具体来说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
第二章 君臣斗
孔子作为臧氏的家臣,随鲁昭公流亡到了齐国。在那里待了七年或两年。后来又回到了鲁国,而且并没有得罪三桓。孔子学习韶乐,身心完全沉浸其中,三月不知肉味儿。可能也不仅是不知道肉味而已,因为对特权阶级有个称呼叫肉食者。不知肉味儿,似乎也可以指忘掉官场里那些事儿。烦心事儿太多,只有在音乐里什么都可以忘掉。
第三章 教书匠
孔子真有学问,但是作为一个出身不太好,当时年纪还不太大的民间教师,要让季桓子之类的人相信自己真有学问,不能靠真有学问,就得靠大忽悠。子不语怪力乱神,那是孔子晚年的时候。
三桓架空了鲁国国君,以阳货为代表的家臣。又架空了三桓。阳货之乱后,大家都渴望秩序,孔子从政的机会来了。
第四章 圣人治鲁
说起来,阳虎这种无法无天、创意无限的乱臣贼子,外交思路倒是承袭着鲁国的老传统。孔子这个以迂腐保守著称的老顽固,却一下子跳出了窠臼。就这就是所谓历史的十字路口,你根据自己面对的具体困境做出选择,你的行为是创新还是守旧,也许有时自己也根本意识不到。
公敛处父这个人,单纯比政治军事才能,恐怕可以说是此时的鲁国第一人。然而此人的名气,别说比孔子,比阳虎都远远不如。从青史留名来说,低调稳健的做事,确实不如个性化的作风给力,干得再漂亮,也不过是一时一地的人物罢了。
孔子鼓吹的理念,综合起来讲,可以概括为16个字:贵族本位,差序格局,上反专制,下反民主。孔子的观点,作为治国之道,立意可以说很高,作为政治主张,却没有自己的基本盘。没有人是明确直接的获益者,所以局面稍微稳定一点,就可能,谁也不爱听。
更糟糕的是,除了对小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动用点儿刑罚,对其他人,孔子没有提出惩罚机制。所以他的理想,对人有多大的制约效果,也很可疑。这和后来的法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五章 卫灵公一家
历代推崇孔子的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最不关心真孔子是什么样的。他们的逻辑是:反复强调孔子伟大,所以尊孔的我也就很重要。那么保障我的特权地位就好了。
孔子的政治生涯,不管有意无意,一路都在反近。这也可能影响到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例如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晋国内部政争的基本模式是,某个家族一度异常强势,然后便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家族联手干掉。赵氏则是一个命运非常独特的家族,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太强势然后被联手干掉的情况,但与众不同的是,赵氏竟然能东山再起。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其实要早于孔子出生几十年。
孔子说自己不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匏瓜,也就是葫芦。但事实上,孔子恐怕真的就成了一个匏瓜,而且是最大的一个匏瓜。
第六章 去南方
我们看到古书上的一句话,常常会拿今天的标准看它对不对。然后又认为今天正确的观点就自古以来都应该是正确的,其实很多事情,不存在古往今来都正确的话。要不要父子相隐?在孔子那个时代,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当时的社会,根本没有能力提供那么多公务人员。所以很多事情只能交给宗族来管。那么后来社会又怎么会产生足够的公务人员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办私学,普及教育,把怎样治理国家的秘密,向大众传播了。可以说,孔子用自己的行动,摧毁了自己理想的社会基础。孔子没意识到,这一辈子,他干的最重要的事儿,其实就是这个。
小国不是瞬间被消灭的,往往是一点一点的,大家不再感觉到它还有存在的意义了。孔子的时代,大国在一群小国的拥戴下称霸,这种传统的国际关系似乎在土崩瓦解,大国不再需要小国拥护自己,而是更倾向于将之直接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不管多么野蛮的国家,只要和华夏打交道时间长了,都会在礼乐文明的照耀之下,人心变得柔软,行为变得典雅,谁说周礼没有力量呢?
孔子不介意承认自己是丧家狗,但不认为自己是犀牛和老虎,他是渴望秩序却失去秩序的人,真正的旷野不是他的精神家园。
第七章 必也正乎名
孔子三大弟子:子路,子贡,冉有。
目前未见到孔子关爱老婆的任何记载。而孔子的儿子孔鲤,也毫无存在感,更像一个他所处阶层很常见的男人。
第八章 洙泗弦歌
孔子晚年时,脾性其实和年轻时很不同了。当初孔子比较谨言慎行。年纪大了,却任性许多。四五十岁时,孔子带着一大帮弟子想做事。要对团队成员负责,自然顾虑多。现在孔子看穿了。三桓绝不可能用自己,也不会动自己,硬把自己憋着也没意思。孔子的任性可能还有另一种反思,理性,客观,公正能解决问题吗?自己一辈子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希望找中间道路最优解,还不是一败涂地,什么问题也没解决?那就干脆由着性子来吧。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孔子说过的许多话,也许到后来连他自己也不认可了。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
孔子声称自己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创新很多。不过主要不在观点,而在行为。兴办私学、周游列国,都是改天换日般的创新。
对述而不作常见的错误理解:孔子只讲课不写专著,反而比较接近事实。所谓六经。易经和诗经是孔子之前就有的,《书》和《礼》是孔子之后才慢慢形成的,《乐》可能从来就没有书,只有《春秋》是孔子用心血浇灌出来的书,但即便如此,《春秋》可能更像一本讲义。
今天我们谈孔子的依据,反而是一部孔子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论语》。《论语》的行成有些像佛经和《新约》。孔子的弟子各自记录下孔子的语录。后面有了打造一个正版孔子的需求,就去把各派都可以接受的语录汇总整理出来。所以今天我们读到的《论语》,其中存在许多人物称谓不统一以及编排重复、错乱的地方。
孔子的一生个人奋斗的色彩其实相当重。他人生里的成功和挫折,基本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很少依赖传统的社会组织。国家对他的约束很少。孔子从来也不认为无限忠于君主是对的。而在家庭层面上,孔子尽管特别强调家庭伦理的作用,但家庭对于孔子来说,偏偏像是根本不存在。他小时候是个没爹的孩子,他的妻子和儿女也毫无存在感。孔子鼓吹靠家族伦理就能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有隔河看景、缺啥吹啥的感觉。
西方的个人主义是现代的产物。同时代比较的话,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比中国的春秋战国更讲究集体主义。孔子反而开了一个头,他强调为仁由己,也就强调了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实际上是为中国文化撕开了一个注重个人的口子。至于后世能不能发扬光大,责任并不在孔子。
忠和恕要一起说,中和庸要一起说,为人由己和仁者爱人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仁。黑格尔鄙视孔子,说孔子那里没有什么思辨的哲学,讲的都是些常识道德,这话其实不错。但是今天看,那些苦心经营出来的包罗万有的神学或哲学体系。都已经过时的非常彻底,反而是世俗化,碎片化的常识道德,更经得起时光的考验。用孟子的话说,这就叫圣之时者。
第八章 麒麟之死
子贡的外交传奇,《史记》恐怕是有所夸张了。读《左传》最让人感慨的是,天下最有可能欣赏孔子主张的国君,恐怕是吴王夫差,因为一来他热衷华夏大国之君,非常尊周礼。二来他要论证自己的华夏血统,需要孔子这样公认的大学者来“正名”。但孔子确实始终对夫差毫无兴趣,可能是瞧不起蛮夷暴发户,也可能是单纯觉得夫差不靠谱。毕竟夫差热爱周礼是真的,喜怒无常也是真的。
颜回未必是有具体才干的人,但是他恐怕是最适合做孔子接班人的人。儒家理想中的领导者并不需要怎么做事,只要做道德偶像就行了。颜回不死,儒家也许不会那么快分裂。但是如果长期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存在,长期来看是福是祸,又难说得很。
子路的死,是非常不值的。子路遇难后三个多月,孔子去世了。
孔子可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回头想想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最幸福的,恐怕就是孔子生活的这一段。春秋的贵族战争已经打完,战国的全民战争还没开始。就算是丧家狗,也是乱世人羡慕的太平犬。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里看,也算是好时候了。后世的中国,和平和自由几乎是只能二选一的难题。而孔子生活的时代,不但比较和平,而且还算自由。
余话
能不能成为优秀的人物,个人的禀赋与奋斗还比较重要。但能不能成为大宗师级别的人物,归根结底还看历史进程了。尤其是文化大师,只可能出现在社会转型期。因此,如果不是生在春秋末期,孔子不可能成为圣人。虽然孔子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圣人。
春秋战国这个从周制社会向秦制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就像中国历史的中轴,既总结过去,又指向未来,所以才会被称为轴心时代。而孔子这一辈子,刚巧是春秋向战国的过渡期,是轴心的轴心。
从孔子个人来看,其最适合成为孔圣人的特质,恐怕是他身上到处都是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一生的两大事业,从政和办学。从政是为了复兴封建等级社会,而办学恰恰会破坏宗法纽带。
孔子的政治主张,上反专制,下反民主。随便你说什么,你既可以说孔子是支持你的,也可以说你和孔子是对立的。杰出的学者、优秀的论著,一般来说是严谨自洽的。但顶级的宗师、最重要的典籍、最权威的文本,往往就是自相矛盾,甚至不知道在说啥。
既然孔子已经是圣人,真孔子是什么样,也就不重要了。甚至于,你太关心这个问题,才是问题。
简评
这本书比较分析了《史记》《左传》等多部史料,把孔子的一生和主张梳理得明明白白,严谨又高度,不愧是刘勃的手笔。
孔子说自己不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匏瓜。但事实上,孔子恐怕真就成了一个匏瓜,而且是最大的一个。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