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剿”“抚”之变
战争与否决策权在于皇帝,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弊端较大。受事务繁杂、通讯限制、时间精力有限,皇帝个人资质等因素影响。道光为平庸人,墨守成规,讳疾忌医爱用道德非难,重用愚忠听话的平庸之辈,赏功少而施罚多,不惜迁怒冤枉牺牲下属,盲目自信目光短浅。决定了大清此时的实力上限。 道光决定“抚”(居高临下的控局式让步妥协)的原因:文书翻译问题(表象),怕战争旷日持久难以根除,财政困难而无大战资本,自认为御夷有术(自认为看穿对方底牌且认为可让步满足对方要求而避免战争) 道光决议同意申冤,但不愿意施恩,且极为重视外交的天朝体面。 英军南下更多考虑的是地理气候因素,以及尽量将损失最小化的考虑。而非接受抚并妥协。 引自 二 “剿”“抚”之变
47人阅读
百味的女孩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三 林则徐的敌情判断
从林则徐与洋商对话,到上交鸦片后转变为义律与林则徐交涉。已经将内政问题转为外交与政治问...
-
一 初战
从林则徐与洋商对话,到上交鸦片后转变为义律与林则徐交涉。已经将内政问题转为外交与政治问...
-
二 “剿”“抚”之变
> 查看全部1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