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表达的逻辑
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1. 读者会将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分组和总结概括,以便记住。
2. 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已事先进行了归类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呈现,读者就更容易理解。以上分析说明,条例清晰的文章应当具有金字塔结构,并且不断“自上而下”地向读者传递信息(虽然在开始写作时作者的思想是“自下而上”的)
3.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中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某组思想上一层的私下个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改口,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4. 组织思想的4中基本逻辑顺序:
(1)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3)结构(空间)顺序:青岛、北京、大连(从南到北)
(4)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第2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1. 组织金字塔的前期准备工作:
(1)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2)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3)序言的叙述方式:
2. 金字塔结构的作用:与读者不断地进行问题——回答式的交流(事宜读者接受新信息的方式)
3. 为了能保证吸引读者的注意,你的文章必须回答读者头脑中已有的问题,或者能回答读者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短暂思考后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了解的需求)
4. 序言——讲故事的呈现方式:背景(时间、地点),冲突,疑问,回答
第3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1. 自上而下法:
(1)画出主题方框:提出主题思想(主语:知道要讨论什么主题,否则跳到2)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受众是谁?希望回答哪些疑问?(若不能确定疑问就跳到4)
(3)写出对疑问的答案(谓语,与主语共同组成主题)
(4)写序言
- 说明背景:关于主题不会引起读者争议的表述
- 指出冲突:在读者同意你的背景下(对,我知道这个情况了,那又如何?),
提出背景之下的冲突,来引发读者的疑问
- 检查疑问和回答:确保由背景和冲突产生的疑问和回答与预先提出的主要疑问和答案一致
(5)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6)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2. 自下而上法:适用于不清楚主题,不清楚读者了解什么、疑问是什么
(1)列出关键句:所有想表达的思想要点
(2)找出关键句间的逻辑联系
(3)得出结论
(4)梳理结论和想要表达的思想要点(构建金字塔结构)
(5)整理思路确定要点:主题、疑问、答案、背景、冲突、新疑问、新答案、新的疑问……
【按】前几日在评课的过程中,听到有老师提到了“思维”与“表达”的关系,联想到自己薄弱的表达能力大概与有效组织思维能力的薄弱有些关系,于是便在书店找到了这本书,读后虽有一些不明的地方,但是也确实解答了自己一直以来表达力弱的困惑。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些新的思考,比如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也可以运用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授课。如果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组织,就是先确定主题——即学习目标(标点符号),其次就是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学生的知识盲区,最好是提前知道的学情,不如这个字是什么?怎么读?我该怎么记住它?这是什么符号?放在这里有什么用?以及预想的答案),为了能让学生也产生这样的疑问,需要有一定的背景和冲突,让学生我知道了“背景”和“冲突”,我有了这样的疑问,怎么能解决我的这些疑问,再进行了疑问——问答式——新疑问——问答式的回答。但是更多时候可能用自下而上更适合大多数时候的教学,因为没法提起知道盲区,所以就需要先确定所有想要表达的思想要点,比如,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此时感觉自己的思想并不清楚,所以无法列出准确的思维要点,如果这样的话,怎么能给学生传达准确的信息呢?所以学习目标很重要),我们可以用换一换、比较、联系生活这些方法来识记生字,是否知识类的学习目标才更适合金字塔表达结构?
第4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1. 序言总是在向读者陈述其已经知道的信息,它的意义在于说明了某种“背景”,这种“背景”中发生了某种“冲突”,从而引发了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回答这个“疑问”。
2. 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孩子们已经听过的故事。(因为具备的相应的背景知识)
【按】知识真是触类旁通的。之前在心理语言学上学习过的先验知识居然与教育也会有着这样的联系呢。
3. 序言要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其他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注意力:新奇、悬念、与读者本人相关。
4. 什么是“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
(未完待续)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