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从草原游牧封建制到家产制
“太和改革”的内核
从公元486年开始,孝文帝陆陆续续推动一系列的改革,而于493年迁都洛阳时达到最高潮,改革的内容虽然繁复多端,总归起来是以礼制的重整为其核心,目的则在建立一个讲究礼法制度的家产制政权。我们晓得,除了少数例外,历来中国的汉族王朝基本上皆可纳人家产制政权的范畴,在这种类型的政权里,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乃是建立在一种礼法制度与恭顺关系( Pieta)的基础上,“恭顺”是其内在精神,“礼法”则是其外部规范;“正如家产制源自于家子对家父权威的恭顺关系,儒教亦将官吏对君主的服从义务、下级官吏对上级长官的服从义务,以及(尤其是)人民对官吏与君主的服从义务,莫基在孝顺此一首要的德行上”。明乎此,则孝文帝所要塑造的新政治文化也就不难理解了,换言之,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乃是:以家产制之下被支配者对支配者的恭顺关系,来解消草原游牧封建制里存在于“汗”与“伴当”之间,以忠诚誓言为基础的契约关系;与此同时,借由礼教文治的提倡来争取汉人士族的认同。 引自 导 言 从草原游牧封建制到家产制
12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