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清谈误国
枕前冰
读过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政治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
东汉清议的要旨为人论鉴识,即指实人物的品题。自郭泰起,不具体评议中朝人物,而只是抽象研讨人伦鉴实。魏晋两朝清谈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为清淡的前期,讨论当日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与期始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东西。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至东晋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
“四本论”: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
“竹林七贤”:先有“七贤”,去《论语》“作者七人”事,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名称相同,即为标榜之意。西晋末年,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之风盛行,东晋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竹林”并非地名,亦非真的有竹林。
关于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相同之说:名教或以名为教,依魏晋人的解释,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而在魏末晋初,主张自然与名教互异的士大夫中,其崇尚名教一派的首领,也就是辅佐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的人;而眷怀魏室,不与司马氏合作的人,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当时人物对名教与自然主张的不同,即是自身政治立场的不同。
清谈,始于郭泰,成于阮籍。
诸如山涛、王戎、王衍,家事遗传与环境熏习都足以使他们站到司马氏一边,而他们早年崇尚自然,栖隐不仕,后忽变节,立人之朝,位至宰执,势必不能不利用一已有之旧说或发明一种新说,以辩护其立场。这就是名教与自然相同之说的由来,意谓自然为体,名教为用,自然为名教之本。可知名教与自然相同之说之所以成为清谈的核心,原有其政治上的实际功用。
清谈误国,正因在朝廷执政即负有最大责任的达官,崇尚虚无,口谈玄远,不屑综理世务之故。西晋官场上一面侈谈名教与自然“将无同”,一面穷极奢侈享受,名士与高管合为一体,而变乱就在这种风气中孕育。
枕前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
-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州郡领兵与罢兵,在魏末晋初,与封建制度的实行与否,关系密切。魏末晋初之所以实行州郡领兵...
-
第三篇 清谈误国
-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南朝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
-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集权于皇帝一身。在一个系统或一个机构中,名实不符;在不同系统之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