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认知
iblisylvie
读过 多样性红利
聊这本书之前,我先聊一聊认知。认知是什么?我的定义,认知是外在世界在大脑中的一个投影。举个例子,对于生活在二维世界的纸片人来说,它对球体的认知就是一个圆圈。但不同的纸片人对于球的认知也是不同的,纸片人小白可能看到了一个椭圆,纸片人小黑可能看到了一个正圆。好像盲人摸象一样,位置决定了认知,屁股决定的脑袋。而这都来自于我们受限的有限基因组。个体认知的天花板固然有限,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达到过他的天花板。
《多样性红利》提出了从多样性的角度总结了一套认知工具箱(即多样性视角,多样性启发式,多样性解释以及多样性预测模型。)来帮助个体/群体提升认知。想象我们在一片森林中寻找最高的那棵水杉,好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从空中去俯视直接找到答案。当我们求解神经网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模拟退火的方式,也可以用基于梯度的方式,来以最小的资源寻找到一条达到更小loss的路径。而我们与人相处遭遇纷争的时候,也要多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看看他关注的点是什么,凡事没有对错只有价值观不同,多样性的解释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宽容。当我们做预测的时候,多模型预测的效果永远好于单个模型。我们的认知工具箱的大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而认知工具箱则是由我们的基因(智力,心力,男女 etc),成长环境(种族,宗教 etc),经验(在构建经验模型的过程是对其进行分类并使之结构化的过程)以及训练(接受教育,接受培训)一步步积累而来。基因和成长环境先天而来,个体没有选择的能力,这部分造成了个体的基本偏好,基本偏好可以被后来的生活经历以及教育培训所改变,但难之又难。而我们能把握的就是训练。作者建议我们平日里多读书,多看报,多和各种有对应能力的专家交流,我们常说的“妙手偶得”也是得益于多样性的充分准备。在做决策或者预测的时候,拖延一下,花点时间,从多种角度多研究,再做判断。现代社会由于知识的溢出效应以及技术的外部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也同样是受益于多样性的广泛传播和采纳。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也是这个道理。
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团队。一个人的能力有上限,脑袋里的神经元和轴突的数量上限有限;但是群体的上限远比个人的高。横跨多个不同视角进行工作的能力,是人类相比于计算机的一大优势。当然多样性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基本偏好冲突以及群体动力学等方面的问题。当我们面对沟通障碍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协调”失调的不适应,如果我们可以克服这种不适应,就会让有天赋的“我”和有天赋的“他”一起成为更好的“我们”。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