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部分
别
读过 西方哲学史(修订版)
西方哲学史 康德部分 邓晓芒 到康德,整个哲学世界就豁然开朗了。对于这为真正的巨人,我这里有几点想法需要记录。 其最重要的贡献,首先肯定在于比较令我满意地调和了理性派和经验派的争论,相当有创造性地回应了休谟对整个理性世界的攻击。这些工作基本完成与《纯粹理性批判》,单单到此为止,康德已经注定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然而,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道德观点,实在难免让我失望。不过也能接受,毕竟康德之所以是康德,是因为他有着冠绝古今的大抱负:康德不满足于解释世界,他要改造世界。一旦有这样的想法,你的哲学不得不考虑他的目的和后果,考虑理性就能能不能接受这种哲学。显然,休谟的哲学不太应该被世界接纳,康德的道德哲学,虽然在我看来有点无根浮萍的意思,但绝对一种这个世界需要的哲学。不过他用“自由意志”来牵强解释的道德之终极,似乎在边沁和密尔那里可以有所发展。虽然这两种解释我都不大喜欢。《判断力批判》中,人们对他的目的论判断似乎颇有微词,不过跟上面说过的一样,康德的哲学有他的责任。《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美学的地位要高得多。在康德哲学的大框架下,他对于“审美”、“反思能力”的解释在我看来及其成功,对于优美和崇高的划分也是很精妙的见解。 邓晓芒说,康德之前的哲学家还可以比较自由地提出自己的哲学见解,但康德以后,如果不了解整个哲学的脉络和体系,就根本上不了台面了。康德就是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人,也是第一次让我完全震撼于其思考之繁琐、工作之庞杂伟大的哲人。我想,抛开巴洛克式的天才,康德应当永远作为哲学家的典范。 导论 1、总论,杂 康德是第一个专业的哲学家,从此德语成为一种哲学的语言。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康德哲学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三大批判正是围绕这一问题。 康德继承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吸收英国经验派的很多东西,开创调和的批判哲学。 康德受卢梭影响,以“人”为中心。所以致力于解决“人”的问题:人(我)能够知道什么,人应当做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归结起来:人是什么。这就是康德哲学的核心。 康德家是虔诚信教徒,他本人骨子里却并不信上帝。康德认为信仰在道德之后,而道德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康德哲学还有一段前批判时期,继承莱布尼茨等的大陆理性至于,研究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 进入批判哲学时期,重心就成了“人” 自然哲学:星云假说。建立在牛顿物理学基础上,解释宇宙由混沌因引力斥力变化旋转形成漩涡,无序变为有序。 漩涡运动取缔了上帝的第一推动力,上帝被赶出了自然界。 不过物质还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还是原始原因。这是一种自然神论。 三大批判总介绍 纯粹理性批判,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批判,认识论问题。其中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构建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和道德领域的形而上学。主要讨论现象界(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包含感性知性理性和未来形而上学方法。 实践理性批判,对人的欲望和意志力的批判。引申到道德,康德认为纯粹理性的实践就是道德,提出“人为自己立法”。用自由意志限制自己的自由意志。这部分包括道德和宗教。讨论自在之物。康德想要寻找一种有一言能终身行之的道德。就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规律和道德准则。道德不考虑经验和后果,只考虑目的和出发点,它是真正的纯粹理性。道德律存在的根据是自由,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不可知的。 判断力批判,是对人情感能力的批判。探讨如何沟通认识和道德,就是通过情感、审美这些东西。包括审美力批判和目的论批判 三大批判目的是建立两大形而上学,即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现象界),道德的形而上学(本体界)。所以说康德摧毁又重建了形而上学。(打破了自然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的单独统治,让“人”也进入形而上学) 4、休谟对哲学的挑战,以及康德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 休谟是经验哲学的终结者,因为走进了怀疑论,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其他一律怀疑,比如说因果律。而且否认实体的同一性,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 康德准备回应驳不倒的休谟。康德认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被怀疑的(这一点无法讨论,只能这样相信。如果不相信,那就是休谟,那就没谈了),我们应该探究的事科学知识包括整个理性体系建立在什么东西之上。首先,人有一种感觉的能力,这是休谟也无法反对的。因此,康德要去探究人的能力,主要是认识能力,即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感性能力、知性能力、理性能力。 康德对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任何一个经验都包含先验和经验的部分。 一切只是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 先验有两个层次:先天的直观形式,比如空间和时间;另一个是知性的纯粹概念,比如因果性等范畴。 即康德的经验中包含先天成分。 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哥白尼式的革命)对象本来就是由我们的观念建立起来的。这个对象不是物自体,而是现象。(这不就是存在主义吗?)我们认识到的只是现象,物自体无法认识。这是一种不可知论。休谟的怀疑论也是一种不可知论,不过更进一步,连物自体是否存在也不可知。 康德设立自在之物的三个理由: 一、为了保障有我们的感官受到他的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有唯物主义倾向) 二、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障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 三、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知识给信仰留下地步)。 康德为啥这么费事要把自在事物和现象分开,其实是因为如果从从事物本身的角度来看的话很容易陷入休莫的怀疑主义(后面纯粹理性批判的四个二律背反就证明了设立自在之物的重要性)。所以康德决定从人的角度去看,就是前面提到的,人为自然界立法。而从人的角度那么人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就是感觉,而感觉的对象就是现象。那么如果这样就容易陷入到一种纯粹的经验的之中如同休谟,所以康德又搬出了物自体这个东西。 批判哲学等等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是未来(科学)形而上学的导论,目的是构建未来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包括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黑格尔之前,大家普遍同意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xx是xx这样的判断才是知识,单独的一个名词概念,如上帝、花不是知识)康德认为判断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分析命题)就是已经做出的判断已经包含在主体之中,比如物体是有广延(长宽高所占用的空间)的,广延本身就是用来定义物体的属性,分析判断一定是先天的。综合判断就是比如物体是有重力的,没有包含关系,综合判断一般是后天的。 先天的分析判断有普遍的必然规律,但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后天的综合判断有时候不具备必然规律。 康德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具备普遍必然性,又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就是在先天综合判断的基础上。 先天综合判断:比如,纯粹数学中的几何学等的公理定理,就是先天综合命题。比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首先不是分析判断,其次这种直观的判断是先天的。再比如加减乘除运算,也是先天综合判断。 再比如:自然科学领域的因果律等。未来的形而上学也必须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的基础上。 感性 康德首先从先验的角度谈感性。在此之前人们对感性的态度要么是经验派的完全被动接受,要么就是理性派的认为感性是虚幻的。 康德认为感性是直接的接受力,虽然是被动的接受,但包含能动的先验性。 感性分为质料(内容)和形式,形式是先天的,被康德称为纯直观。 任何感觉都包含着时间和空间,这是感觉的先天前提。在康德看来,时间和空间就是数学考察的范围。即数学就是考察感性中先天形式的部分。(这部分似乎能扯到古希腊的美学观)其中空间是外感官,时间是内感官。外部事物最终也要由内感官接受。 康德把牛顿客观的时间空间搬进了“人”的框架内,认为时间空间是人的先验的“观念”。 牛顿包括整个理性派都有独断论倾向,认为我们可以先验地断定这种理性框架的存在。但康德说,我们只能先验地断定,这些来自于我的主观,是我自己先验的观念。另一方面,康德认为经验可以追溯到先验,因此具有实在性,从而反驳休谟的怀疑论。 先天和先验之分:都是先于经验的,但先天跟经验可以没有关系,比如逻辑形式等(纯粹逻辑的,不含认识论);先验是有关于经验的一种知识(有关认识论)。 先验是先天的一部分。 知性 知性和感性: 知性离不开感性,知性具有自发性,知性和感性共同回答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个问题。 首先离不开数学的支撑(感性),知性就是运用思维、范畴等,对对象关系加以整理。感性的形式是知性的质料。知性要对感性对象的规律加以思考,用自己的规律、范畴加在对象身上。“人为自然界立法”。一切经验性的材料想要成为认识对象必须依赖范畴。知性范畴是先天的。 范畴表:量、质、关系和模态(四大类,每一类有三个) 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复多性,3全体性 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7依存性与自存性,8因果性与隶属性,9共联性 样式(模态)的范畴:10可能性与不可能性,11存在与不存在,12必然性与偶然性 先验演绎。说明 先天的先验范畴如何必然能够运用于一切后天经验性材料之上,这一问题。 答案是通过先验地统觉,统觉就是把各种东西捏合在一起的一直能力。先验范畴的运用离不开经验(经验的实在性),不能单单从先验获得。范畴只能运用于现象界,不能用于物自体。 所以还是说,知识都离不开先验和经验。(判断力批判就是讨论如何操作这些范畴) 康德认为,人只有感性器官(直观),没有知性器官(直观),所以不能认识物自体 康德寻找一个中介,既具有范畴的先验性,又具有感性的直观性。这个中介康德认为就是实践。 范畴运用(时间的)图型法进行判断。图型就是想象力对时间作种种先验规定而形成的。 对应四种图型的四个层次: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比。一切经验思维的公式。 康德把可能性分为抽象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就是在逻辑概念的层次只要不出现逻辑上的矛盾那一切都是可能的。但现实的可能性就必须要考虑经验的层次,用经验的尺度去衡量。比如说明天太阳不会升起。从逻辑上抽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如果拿给天文学家考察用经验的视角测量,现实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理性 理性包括概念 判断 和推理。知性不包含推理,只有概念和判断。 康德的先验分析论讲知性,先验辨证论讲理性。先验分析论分析我的知识如何形成,即有关真理的逻辑(与之相对的形式逻辑只关乎逻辑的正确性,不关乎真理性) 先验辨证论讲我们怎样避免获得虚假的知识。 知性的范畴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理性的理念来自于柏拉图。理念是一种更高的法则。 知性的范畴就是概念和判断,理性在此基础上多了推理。推理就是不断从有条件无线追溯无条件,再寻找无条件的条件。 知性的判断是一次性的知识,理性有从有限到无限的倾向。 超验和先验,类似先天和先验。超验不能用运用经验。 理性建立在超验的基础上,不能用于知识。不过理念对知识有指导和调节的作用。 正如同真正的真理永远达不到,但指引人们向前探索。 当超验理念发挥他的范导作用时,他就起先验作用。 一旦误以为超验的理念是关于物自体的知识,这就是幻相。幻相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把上帝、不朽、灵魂等当作真实的,是出于道德的目的。我们知道这些不是知识,但有时候出于特殊目的必须这么相信。 康德的理性论述 ①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 ②二律背反 ③理性神学的“理想” a本体论证明(安瑟伦小丑论证上帝)b宇宙论 c目的论(自然神学) ①理性心理学是 大陆理性派关于灵魂的推论。比如笛卡尔的“我思”。 康德认为笛卡尔从“我思”到“我是实体”的推理是谬误。康德认为真正的“我思或者我本身”(包含统觉能力),是一个物自体。而笛卡尔思考的或者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一个经验的“自我”。 “我在”是经验的实体,“我思”只能是逻辑上的主词subject。 ②二律背反就是宇宙中一些问题的正题反题。继承理性派对于宇宙整体的看法,根据他的范畴表,康德考察量,质,关系,模态四个方面。 康德提出四个二律背反: 宇宙在时间空间上有没有开端和边界。 理性派认为有。经验派不求从宇宙整体考察,就是有啥说啥,认为宇宙整体是无限的,不能从整体考察,没有开端和边界,因为指不出来。 这就构成第一个正题和反题的二律背反。 万物构成是单纯还是符合。 理性派认为是单纯,比如莱布尼茨的单子,出发点也是从宇宙整体的角度。 经验派则认为万物无限可分,没有一个统一单纯点东西。 世界上是否有自由。 理性派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原因,一是因果律(的每一环),二是自由(意志)。自由是一切原因的尽头,追溯到上帝为何创世,就是自由。 经验派认为自由打破了物理学的因果联系,整个宇宙之外有没有自由,只能最多存而不论,按照我们的经验是没有的。一切都是因果律。(经验派重视科学实证),所有东西都可以被某个东西决定。 有无绝对必然。 理性派认为最开始的自由就是绝对必然。经验派坚持经验的证据,没有必然。 康德认为,以上二律背反,都混淆了自在之物和现象。理性派想讨论自在之物,却用现象界的范畴去规定自在之物;而经验派把现象当作自在之物。 两派的争论因为都超出了经验,所以无法正面证明,他们只能攻击对方。 对于理性神学本体论、宇宙论、目的论的回答: 宇宙论和目的论是通过经验世界完全推,推出一个经验之外的上帝,而本体论是抛开经验,但从逻辑上证明上帝存在(是者存在)。 针对理性神学的“理想”的本体论(上帝),比如安瑟伦的小丑上帝概念论证。康德说只能说“上帝是”,得不出上帝存在。上帝是啥,在啥,必须在实践的时间空间指出来。 (这个牵扯西文里be的区分,中文的“是”和“在”分的很清楚,没什么问题) 针对上帝是整个宇宙的理由的宇宙论,康德认为宇宙论证明还是依靠本体论。 针对目的论,即上帝为万物安排“合目的性”。康德还是认为他最终归于本体论。同时康德认为其包含一种道德的启发性。即我们人类无论如何无法摆脱用目的的眼光看世界,所以目的论最终可以服务于道德论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还会讲到 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①理性的训练 a跳出独断论(理性主义者认为他们能够先验的获得理性体系的能力) b合理利用休谟的怀疑论进行练习 c假设或悬设 d证明(不能只诉诸归谬和反证,要正面先验演绎) ②理性的法规(建立在超验基础上的理性不能运用于知识,但对于知识和知性有一个指导作用。所以理性的法规一方面就是在帮知性建立法规。另一方面是道德、宗教的法规,不包含知识) ③理性的建筑术。 ④理性的历史。 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问题的提出:自由因(二律背反之三)有没有自身规律。 康德的道德哲学,不受社会中,比如说上帝的戒律呀人情的冷暖呀的影响,他的出发点只有两条,一人是自由的二人是有理性的。 实践理性因为涉及道德等先验的东西。排出了一切感性知性的影响,因而是最纯粹的理性,从这个角度讲康德认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和科学,只立足于人的自由。 道德是最纯粹的实践理性。 (康德把道德归结于先验。那么道德的标准来自何处?) 同时康德区分了实践理性中的一般实践理性(比如跟人打交道的实践智慧)以及纯粹实践理性(道德),纯粹实践理性自然高于一般实践理性。 康德区分有条件的假言命令和无条件的定言命令。定言命令就是来自于道德律的绝对命令。 康德认为如果一个店主不卖假货是为了保证长远的利益。这种行为虽然值得鼓励但这不是真道德(最多可以看作一般实践理性?)。如果一个店主他把不卖假货作为朴素的单纯的一个追求,那么这就是真正的道德(纯碎实践理性)。 (不能同意) 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入门的三条规则或表达方式或检验标准: ①自然律(自然淘汰,比如说慌) ②人是目的 而不只是手段(比如说做好事只是为了长远利益而不是为了人人格人性本身) ③意志自律 (比人是目的更深一步,人为了自己,不是因为上帝诫律或者外在的宇宙法则,就是因为人自己的意志,自由的意志。) 3、道德律和自由 道德律最经典的表述是:“要使你的行动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法则”,因而需要自由意志。如果没有自由意志,你的行动不可能为任何人立法。在这里康德把自由分为两个等级,一是“自由的任意”,就是你能够为了目标,运用理性克服诱惑,但这个目标可能是感性的。 更高级的“自由意志”,完全用理性知道自己,这就是纯粹实践理性本身。 康德还设立了自由表的范畴,不做赘述。 4、道德幸福的二律背反 伊比鸠鲁学派,由幸福推出道德。斯多亚主意,从道德推出幸福。康德认为这两派的二律背反都是错误的。他认为道德和幸福应当是有机结合的。 康德有德善一致的原则,首先道德是最高的,但要达到 至善,必须有相应的幸福。幸福以道德为标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更高的道德,才配得到更高的幸福。 而现代社会往往道德与幸福分离,这是理性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只能设想来世(灵魂不朽),以及来保证这些的上帝。 真正的宗教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而道德又以自由为前提。所以真正的宗教是自由的。 真正宗教的三大悬设基础:①意志自由 ②灵魂不朽 ③上帝存在 自由意志最基础,因为实际上宗教是感染人自律 邓晓芒有提到康德不满足于解释这个世界而是想改造这个世界。所以他的这个哲学道德哲学体系,目的是一种引导社会向善的好的哲学,但是我认为没有揭示这个道德世界的本质。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1、判断力批判是自然人过渡到道德人的桥梁。 人的三大能力:知识能力、欲求(意志)能力、情感能力。 2、情感能力和反思性判断 情感来自先天的反思性的判断力。一般的判断力就是用范畴去衡量感性材料。而有了感性材料,还没来得及用范畴加以衡量和整理,但这些感性材料中还需要寻找一种普遍规律去理解,这就是反思的判断力。也可以理解为范畴无法完全衡量的那一部分原生态的东西(自然科学、知识领域不考虑是东西,比如红色),就是反思判断力的对象。 比如说审美,就是由现象引起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之上形成美的判断。只能从主观情感上寻找。 3、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 主体的反思判断力要在自然界找到一个最终的目的,从而实现知性和理性的协调。审美判断力是使直观能力即想象力与知性(理性)相协调,目的论判断力是使知性和理想相协调 4、审美判断力 三个问题:什么是美,崇高,艺术法则 美的四个契机:1、无利害的愉快 2、无概念的普遍性(从具体感受出发,寻找普遍性)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4、共通感 其中一三一致,二四一致 崇高:美是想象力和知性自由协调,崇高是两者不能协调的痛苦,但痛苦之后,理性来跟想象力自由协调,理性具有无限性,为想象力开辟无限空间,感到更高的快感。 区分美和崇高的一个例子:比如远距离观看埃及金字塔。有夕阳,棕榈树,埃及人牵着骆驼,两个金字塔,构成一幅美的画面。但如果近距离贴近金字塔,你发现看不到头,这个时候。她不再是美的而是崇高的。(这是数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比如狂风,灾难等。 当然必须保障自己安全 5、艺术 康德认为艺术导致人的虚荣,艺术以天才(大自然偶然的产物)为前提 这个地方康德说,天才作为大自然的产物虽然是先天的,但对于大自然本身来说是经验的。 艺术创造的美是艺术美,鉴赏力则主要表现在鉴赏力。两者关系很有趣: 自然美像艺术时,比较美;艺术品用自然的眼光去看,要看不出雕琢痕迹,比较美。 目的论判断力 审美是目的论的先天原理。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和目的的艺术品。自然目的系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康德认为整个宇宙各种有机体的综合目的指向人。(道德目的论)因为按照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世界是机械的。只有在人的眼中才是有目的的。 那么人的目的何在?首先是文化。科学艺术使人变得文雅,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理性。大自然具有利用人的贪欲虚荣等等特性使人实现更高目的(文雅和理性)的倾向,建立法制。康德不同意法治的目的是让人幸福。虽然法治能够维护人们的幸福,但康德认为法治更高的目的在于让人意识到自己的道德。 最终使人成为道德的人和自由的人。自由又为什么?不为什么!自由就是人之所在,符合理性主义因果律和自由律的传统观念。 从道德的立场才能说明,自然界是有目的的,社会历史是有目的的。 科学的眼光,是非道德的眼光。 只有道德眼光才能看出宇宙的进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