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风格问题
miss_forward (我愿意接受各种思想的拉扯。)
读过 非虚构的艺术
新闻写作的一个前提是“空间很紧”。......不要急就章。题材值得花多少时间,就给足多少时间。 那些充斥着名词用作形容词定语的句子,就有这样的问题。它们并没有违背语法规则,可是违背了正常的说话节奏。优秀的读者和优秀的作者眼耳并用。对于一个用耳朵倾听词语的读者来说,更短的句子实际上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在脑子里产生印象。它很难听,所以读者会抗拒它。有时候,更长就是更短。 引自 新闻腔111 新俗语作家的真挚并不是率性而发的。即使在反讽的时候也很真挚,真挚得有反讽意味。无论还有其他什么目标,这类散文得首要目标就是逢迎。当然,每个作家都希望受到读者的喜爱,可是这种散文追求一种速成的亲密关系。 引自 新俗语115 必须拥有某种程度的自信,才能写出清晰明了的作品。 比喻在新鲜的时候,是思想的一种形式;可当它们变得陈腐之后,则是回避思想的一种手段。 引自 制式腔118 最危险的宣传,是那种人们辨认不出的宣传。它使用的语言,巧妙地潜入公众意识,看似代表了共识,细察则会发现,抹杀了某种差异。这才是真正阻碍理解的语言。 大量的公众语言从现有文化的一部分不假思索地借用而来,这种文化不见得代表作家,作家也不见得想和这种文化结成同盟。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些词语,达到一定数量后,你就会消失在自己眼前。巧妙地使用它们,你就可以创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作家必须拥有自身语言的原因。 引自 宣传123
2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