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去南方
P238孔子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这是说夷狄即使有君也不如诸夏,还是感叹诸夏倒不如夷狄有君?大概无法有确定的结论,我倾向于后者多一些。“有君”,是君主非常圣明,有好君主的意思;也是群臣心中都装着君主,有好臣子的意思。正如战国时的学者杨朱,只想专心做自己,孟子就把这种主张骂作“无君”。毋宁说,所谓“有君”,其实是一种符合周礼理想的君臣关系。 孔子周游列国,见到那么多尔虞我诈关系混乱的君臣,只有楚昭王和他的兄长们,最接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的君臣之道;也只有楚国和陈国、随国的关系,最像那位“正而不谲”的齐桓公主导下的国际关系。而楚国却是公认的蛮夷。 也许还应该提一句吴国。楚昭王在军中死了,这岂不是吴国出击楚军的最好时机?但是吴国退兵了。因为此时的吴国君主,已经是夫差了。夫差和之前的吴王相比,有一个重要区别:他非常希望表现得像一个华夏的君主。而华夏的君主,就要尊周礼,守规矩,人家国君逝世,不能乘人之危,那就应该撤兵。 不管多么野蛮的国家,只要和华夏打交道时间长了,都会在礼乐文明的照耀之下,人心变得柔软,行为变得典雅,谁说周礼没有力量呢? 血统和民族,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保全华夏文明就好了。孔子想过住到蛮夷世界去,他觉得,只要有君子在那里,简陋是不存在的。孔子又说,一个人生活起居端庄谦恭,处理工作严肃认真,对待他人尽心尽力,即使到蛮夷社会,也还是行得通的。 不管世道怎么变,经历过多少次改朝换代,礼的精神总是不会变的。孔子觉得自己可以预见到遥远的未来,他说:“虽百世可知也。” 引自 第六章 去南方
6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