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1 拘谨的浪漫主义者
Ivor Baker (新时代迪邦卡尔)
读过 浪漫主义的根源
席勒的基本观点是人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称为 Notstaat(蛮荒阶段),一个受必然性左右的阶段,这个阶段呈现出“ Stofftrieb”的状态——“生理冲动是该词的字面翻译,亦即现代心理学中的“驱力”。在这个阶段,人类受到自然物质的驱使。这是一个霍布斯意味的丛林,在丛林中,人被激情和欲望占有,他们没有理想,只会相互冲撞,因此需要把他们分开。这是席勒所谓的蒙昧状态( savage state)。紧随其后的是席勒称之为不蒙昧状态(no savage state),这种状态与前面的相反,为了改善自己的境遇,人们接受严格的法则,并奉之为圭桌。有意思的是,席勒仍称其为野蛮人状态( barbarian state)。对他来说,蒙昧之人受自己无法控制的激情所驱使,而野蛮人则不明就里地崇拜偶像,如那些绝对法则因为它们不容触犯,因为它们已被确立了,因为它们是一种训诚,因为有人说它们是绝对的,因为它们源于隐秘却不容置疑的权威。席勒把这叫作野蛮主义,因为这些禁忌声称自己具有合理的权威。这第二阶段,就是他所说的 Vernunftstaat,即理性阶段——这个阶段有着康德和他的戒律。 但我还没说完,还有第三种情形,是席勒热切向往的。就像他那个时代所有的理想主义作家那样,席勒也想象很久以前曾有过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一个人性的联合体,激情与理性尚未分离,自由与必然尚未分离。后来发生了一些令人惊骇的事情:劳动分工、不平等、文明——总而言之,顺着卢梭曾经勾勒出的那条线索,文化产生了,接着产生出无法控制的欲望、嫉妒、艳美,人群的分化,他们和别人争斗,和自人争斗,欺诈、悲苦、疏离。我们如何才能回到这个本真的状态,同时又不会堕人既不适合我们,我们也不想要的天真和幼稚?依席勒之见,这要靠艺术手段来解决。通过艺术获得解放。他是如何构想的呢? 席勒谈到了Spieltrieb,“游戏的驱动”。他说人们解放自身的唯一途径就是保持游戏玩家的心态。什么意思呢?在他眼里,艺术是一种游戏的形式,他解释说对他而言困难在于调和自然的必然性和严苛的戒律。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逃避,它给我们施加压力;而后者则限制我们的生活,把我们限制在某些范围内。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我们成为能够自由想象和自由发明的人。 如果我们是一群戏要的孩子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尽管这个例子不是从席勒那儿来的——我们可以扮成印第安人,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是印第安人,我们就是印第安人。我们遵守印第安人的规则,不会觉得有压力;之所以没有压力是因为我们创造了那些规则、我们扮演的角色和我们自己。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创造的一切都不会限制我们自己。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变成自己的创造物,我们遵守法则并非因为这些法则是由别人给我们定下的,不是因为我们害怕它们,也不仅仅因为它们出自某些阴郁的神,或者某些可怕的人,或者康德,或者自然之手,如果我们遵守法则只是因为我们自由地做了这样的选择,只是因为这些法则表达了理想的人类生活对于理想的生活,我们这些已汲取了历史精华和思想家智慧的人,就如那些游戏的人一样理解得非常清楚。那些游戏的人先是发明游戏,然后满怀热诚、激情和欢悦地遵守游戏规则,因为他们的游戏是一件他们自己建构的艺术作品只要我们也能这样做,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能把守法则的必然性改成某种近乎本能的、完全自由、和谐自发、自然的运作;只要我们能做到这点,我们就获救了。 引自 四 拘谨的浪漫主义者
93人阅读
Ivor Bak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四 拘谨的浪漫主义者
维特死得无足轻重,勒内,夏多布里昂同名故事的主人公,也死得无足轻重。他们之所以死得无足...
-
p111 拘谨的浪漫主义者
-
p114 拘谨的浪漫主义者
人类如何才能相互协调?人类玩的游戏可能千差万别,这些游戏可能轻而易举把他们卷入莫大的灾...
-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康德接受了休谟的观点。他也做过勇敢的努力,试图捕捉某种自我。休漠的观点在德国浪漫派那里...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