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论(1981):屋顶
128-131
最能确切展现“屋顶”这个概念的,是仅由几根柱子支撑着屋顶的建筑物——亭子。其功能与树木的建筑效果极为相似。亭子划分确立了屋顶下的那片领域,这片领域在没有四壁的情况下,与整片地板相连。因此,只要对事件、人们的动向予以关注,那么对屋顶的讲述,其实就包含于对地板的讲述中。屋顶的基本功能是避雨遮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象征空间的功能。甚至可以说,屋顶可以代替四壁的功能。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团体、房间的集合之间存在着某种凝聚力,而屋顶,就是这种凝聚力的象征。屋顶的空间性即具备着这两种象征性功能,我们称这种空间性为屋顶。屋顶意味着一种抽象边界,这种抽象边界指出了蕴含意义的部分,以及在空间上得以定性的部分集合,这一点我们之后会有所论述。此外,从它的作用上来讲,屋顶又是一种概念性装置,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认知其作为空间容器的特性,以及作为场的特性。
相比西欧、伊斯兰教的建筑,日本的传统建筑基本没有像样的墙壁,而屋质的形式却颇为出彩,将它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抛开仓库类的建筑,我们可以举出一个典型代表——宫殿建筑。日本的建筑,撤掉隔扇和拉门,就是一个大亭子。当人们赋予了它相应的道具、准备之后,它才转化为一座真正的建筑从而发挥相应功能。日本建筑的这种自由度给生活带来了戏剧性。如果我们反过来将日本建筑看作一种非确定性因素,又可以从其中读出一种看待事物的思想源泉,从日本的美学到思想,它是一种跨度极大的开拓思维。普遍认为日本的传统建筑形式与南亚建筑形式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它同时也给我们的思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换言之,两种空间概念之下,描绘出了两种不同建筑同时存在的局面,这两种空间概念,一种是有四壁的墙壁空间的西欧、伊斯兰教的空间概念;一种是没有四壁的柱子空间的南亚、日本的空间概念。这种空间概念是和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当然,在相异的文化之间,会有一个与差异一致的网络组建起来,我们仅仅强调差异还远远不够,若我们站在理解这个文化构造的基础上,将差异明确化,就会发现西欧尝试对个体予以定义,与此相对,东亚部分地区和日本文化则主张个体无法定义,它其实就是两者之间的一种性质上的差异,也正好与是否设置一道厚重的四壁这个问题上的分歧相对应。那么日本的建筑就完全不对空间做出定义吗?其实也不是,日本人将空间认知为一个场,并赋予它相关秩序。所谓秩序,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座”,在一个屋顶覆盖下的空间中,它决定着人们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明确的配置排列也得以确立。
屋顶的功能,就是赋予包括广阔的土地、周边在内的地板相应的“座”。伽蓝寺院式布局并不缺少四壁,但从原则上来看,也同样会给人一种通过屋顶确定“座”的感觉。一般来讲,屋顶承担着遮风挡雨的作用,同时它也象征着相应建筑的高贵神圣。这种手法全世界各地都有,如宗教建筑,对于其内部某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人们会再为它盖上一层屋顶,赋予它更特殊的意义。这第二层屋顶,即是打造建筑中有建筑,房中有房套盒构造的手法。如此,屋顶会在有均质化倾向的空间中,指定出“有意义的部分”。一座建筑中,有神圣的部分,有在制度上居高位的部分,如果屋顶也位列其中,那么它就将展现出与其他部分相隔离的部分,换言之,屋顶是一种类别划分。
屋顶的形状,有时会象征这种类别。比如在分栋形式的住宅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区别:正房采用庑殿式屋顶;谷仓采用人字形屋顶。四壁形状不同,也会使建筑产生出相类似的区别,但屋顶带来的区别,会使差异明确显现于表象。即,人们将屋顶的形状看作是显示划分等级的记号,并予以利用。这个记号的职能,不仅会在住宅之中有所体现。当一个聚落中有两个级别完全不同的团体同时存在时,它会将双方的差异,通过屋顶的形状和材质,直接体现在肉眼可见的外观上。比如在印度,如果一座聚落是由种姓级别明显相异的两个团体构成,那么人们就会采用这种手法,因此,一眼望去,明显的种姓级别差异一目了然。又例如在非洲的阿散蒂族聚落的情况——曾经有一个热带稀树草原部族南下,人们聚集成村,名为“松戈”,当地人们曾一度征服了该村落的一部分,在当时,因为住宅的形式本身就各自相异,各住宅的屋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果我们要一直这样列举实际的屋顶来进行阐述的话,那可能就不需要屋顶这个概念了。我们必须对屋顶做如下理解,它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有些聚落中,有时会出现几户住宅组成小建筑群的形式。例如,当人们在生活的基础上,隔着一个小小的庭园建立紧密的团体时,我们即可给这几户住宅配置相应的假象屋顶。这个由几户住宅组成的团体,与从聚落中可任意抽出的一些部分完全不同,它们是有意义的。我们把这个有意义的部分称作屋顶,并将它与其他偶然抽出的部分区别开来,这样做是为了将它概念化。这个时候,屋顶还是一个假象的边界,与实际不存在的四壁,或者说看不见的四壁有着相同的意义。在城市或聚落中,当我们赋予某个领域一体性时,同时也需要一种构造,以保存这个领域的自由度,灵活度,使该领域可在某些时候分解,与其他领域组合形成其他新的领域。这种时候,四壁这种较为厚重的边界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这个领域需要封闭,同时也需要开放。日本的隔扇和拉门就是这种灵活边界的其中一例,但要为几户住宅组成的群体配备物质性可动装置,就有些困难了。因此,一般来讲,我们只要致力于住宅的布局排列、道路的模式、小广场的导入等要素的组合与排列,即可对领域进行分解和结合。因为这种结构可以用亭子来予以象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屋顶。我们可以认为,屋顶的重复越多,城市、聚落的领域形成的自由度越高,反之,屋顶的数量越少,其自由度越低。然后,我们便可以通过对这种假想屋顶搭建方式的观察剖析,进而对城市、聚落的结构、构造做出分析。
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边界论(1981):四壁
113-120 城市、建筑中的最本源性的边界,或者说空间特性,是四壁(Enclosure)。这个边界的主...
-
边界论(1981):地板/广场,山谷地形的隐喻
120-128 所谓“地板”,即是我们所站立的边界面,也是这个边界所携带的空间性。广义来讲,大...
-
边界论(1981):屋顶
-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1986)
96-100 包含一切的住宅因为形式规整,所以俨然转化为了一种宇宙学层次的住宅。柱子就是世界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