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公平公正的”与“受害者有罪论”
做小事也可以让你获得权力,因为人们往往懒于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或是对它们不感兴趣。因此,如果你主动做些相对不太重要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好,就不太可能有人会和你争抢这样的机会。同时,这些显得不重要的事情可能会成为权力的重要来源。 引自 第二部分 权力路线图 摘录这一段是因为,微信读书上一位头像是南瓜灯的书友标注说:“这书可能并不是教我们如何获得权力,而是在为真的有权力的人,制造更多工具人。”其实不单是这本书,本来权力俘获的就包含当权者和被支配者。
获得权力的第三个障碍就是你自己。人们往往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而不仅仅在获取权力的时候才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人们喜欢让自己感觉良好,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维护自尊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事先投降,或者是做一些阻挡自己道路的其他事情。 关于“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这一现象,有着大量的研究文献。这种现象的逻辑看上去很简单,人们倾向于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感觉良好。很明显,任何失败的经验都有可能令人感到自尊受到伤害。不过,如果人们刻意选择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看似合理地削弱了他们的表现,那么之后如果他们再出现任何不佳表现,就不能解释为他们天生能力不足了。 举例来说,当人们被告知,有个测试可以很准确地诊断他们的智力水平时,一些人会选择不进行练习,或者不去研究有关的材料,从而削弱自己的表现,同时也提供了表现不佳的借口,因此表现不佳就不再是他们天生能力的体现了。 引自 序言 权力是“争”来的,不是“等”来的 每当出现涉及权力的情况或案例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是否“喜欢”案例中的这个人,或他们是否认同这个研究对象。谁在乎这些呢?重要的是你可以从所有情况和所有人那里吸取经验和教训,而并非只是那些你喜欢或认同的人和事,尤其不能仅仅是那些和你相似的人。事实上,如果你正处在一个权力不高不低的职位上,并且希望晋升到一个更有权力的位置时,你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那些处在这种职位的人。其次,“世界是公平公正的”这种信念麻痹了人们对建立权力基础的需求。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因而没有注意到所处环境中的各种陷阱,这些陷阱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造成打击。 引自 序言 权力是“争”来的,不是“等”来的 “世界是公平公正的”这种信念十分普遍,社会心理学将该现象称为“公正世界假设”,在数十年前,梅尔文·勒纳(Melvin Lerner)第一次描述了这个假设。勒纳认为,人们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可以预测和可以理解的,因此人们有可能对其加以控制。或者像另一位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从幼儿时期起,“我们就学会做‘好的和自控能力强’的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随机的、不可控制的世界中,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会感到挫败和沮丧。我们渴望获得控制感和可预测的结果,这促使我们将世界看作是公平公正的,因为公正的世界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预见的世界。如果你按规则行事,就会平平安安;不守规则,就会有麻烦。 公正世界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以为“人们会得到他们理应拥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好人会有好报,坏人会受到惩罚。最重要的是,这个现象是逆向发挥作用的:如果有人成功了,那么观察者就会倾向于认为幸运者必定是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值得拥有好运气,这是一种社会心理倾向。仅仅由于人们看到一个人得到了好结果,这个人就突然成了好人”。相反,如果坏事发生在某个人身上,“公正世界假设会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即受害者一定是坏人”。这就造成了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谴责受害者”现象,人们会为罪行受害者或受损企业的不幸找到理由。反过来也是一样,不管一个人是怎么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功都会让人们努力寻找他的优点,以便为他的成功找到理由。大量的实验和实地考察都证明了公正世界效应的存在。 引自 序言 权力是“争”来的,不是“等”来的
260人阅读
朝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世界是公平公正的”与“受害者有罪论”
-
当弱者选择不按巨人的规则玩游戏时,他们就赢了。
正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曾深刻指出的那样,这些规则倾向于对制定这些...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