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露井桃
读过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消费品商人的期望:所有消费被立即满足;消费之后满足感立即消退。
如果欲望不用等待就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可能会远远超 越所有先天、后天的需求的限制,或超越消费品物理耐久性的限制。一 直以来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或许会翻转:对满足感的期待或期望会先 于需求,并总是大于现存需求,但又不至于大到使人失去欲望。 引自 第二章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这么一看我已经被塑造成一个理想消费者了啊…
这种模式有别于圆形监狱的规训(训练工人-生产者的模式),而更加类似于宗教诱惑。这一节没有详细讲怎么培养消费者的,只是介绍了下现在的情况。
消费者社会不是指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不仅如此),而是人的第一身份先是消费者,然后才是其他。
这种内在的压力,这种以其 他方式生活的不可能性,却以行使自由意志之名展现在他们面前。本来 是市场选择了他们,并把他们培养成消费者,剥夺了他们不受诱惑的自 由,但每次来到市场,消费者都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 引自 第二章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
消费信心:消费者通过信贷消费的欲望强烈到足以压倒对破产的恐惧 。
social placement 社会定位
社会定位需要自己来完成。
生产者社会:由自己是怎样的生产者(做什么工作)来完成社会定位。问题:从前那种终身制的工作不再有了,人们的工作也是脆弱的、流动的。经济周期变短,生产的周期变短,工作趋向不稳定。
文化潮流前赴后继地涌进浮华的公众市场,又迅速过时,变成荒唐 滑稽的老古董,衰败的速度比获取注意的速度更快。因此,当前的身份 最好都只是暂时的,人们只需轻轻地拥抱它们,确保一旦放手它们就消 失不见,以拥抱下一个更新、更鲜艳或者未曾尝试的新身份。 引自 制造消费者 消费者社会:由消费什么来完成社会定位。消费品的不稳定、快速迭代和工作形态的快速转换、文化潮流的兴衰能够重叠(又或者,前后者之间本身存在着因果关系)。
///
生产是集体的、协作的;消费是孤独的、私人的。
人们喜欢去所谓网红店的原因/吃饭时选择人多的餐厅的原因:选择消费的个性在其他消费者的模仿中得到了确认和彰显。
人们以金钱/权利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其实本质还是以“他能消费什么”作为他社会地位的标志。
这是 一个信用卡社会,而非存折社会。 引自 由美学评判的工作 工作-伦理学。控制、规训、教化。
消费-美学。创造欲望、创造新奇、诱惑。贬低已拥有,赞扬未拥有。
唤起欲望的过程比欲望得到满足更让人陶醉。(确实如此,比如我天天没事刷淘宝。)
///
对工作的美学审视:有趣的工作与无趣的工作。
很难想 象一个成熟的消费者会自愿从事这样的工作,除非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 下(即他本质上已经不是一个能够自由选择的消费者)。这类工作完全 没有美学价值,在这个注重体验的社会里,不可能成为一种使命。 引自 由美学评判的工作 娱乐式工作成为一种阶级特权。
人们崇拜明星,或许是崇拜这种特权,或者崇拜自己不可效仿的、符合美学审视的工作。
这一节读得有点莫名其妙。有点像随笔,想到哪里写哪里,写哪里又点到为止不继续深入。
///
生产者社会的穷人:
工作伦理的最终形态:全民就业。然而,即便全民就业也仍然会存在贫困,这些贫困无法用“不符合工作伦理”来解释。
这段的讽刺口吻很尖锐,我喜欢:工作伦理在现代社会的最后用武之地就是指责那些无业穷人的道德沦丧。
消费者社会的穷人:
有缺陷的消费者。社会降级、内部流放。
有意思的研究:消费者社会穷人的痛苦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度过这大把大把的时间”的“无聊”。“无聊”是消费时代的罪恶。幸福=永远都有新刺激=花钱消费。
作者认为穷人容易暴力犯罪的理由:常规的排除无聊的手段(消费)无法达到,就要使用暴力作为消解无聊的手段。(我感到不是非常赞同)
人们的偶像从奋斗致富的榜样(工作伦理)变成了财富本身。
///
人(或者穷人)要对抗消费社会真的非常艰难。尝试去扭转“最好的是未拥有的”概念,或者丰盈自己的精神力量,把外在价值扭转为内在的精神价值,或许有帮助。
露井桃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创作工作伦理
从前的人们仅仅为了获取生存所需而工作,而消费主义催眠民众追逐无穷无尽的消费,这样工作产...
-
第二章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
第三章 福利国家的兴衰
怎么突然开始讲福利制度了??好跳跃啊这每一章。 福利国家和工作伦理之间: 1、国家福利可以...
-
第四章 工作伦理和新穷人
富裕国家的贫困人口:不被需要的劳动力。 荒诞的现实:失业率上升有时意味着更高的科技替代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