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与迁移
一、人对其生活所住地和位置怀有难舍的依恋
人,特别是女人,总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愿望,即拥有一个自己可以居住和生活的家——这可能是某个洞穴、茅屋,或是某个房子。有了这样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山洞或角落,人们就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引自第176页 这样的人对土地、对生活包含情感与依恋,并常常陷入某种怀旧与思乡之情,从而总是萦绕于那些昔日的熟悉之地。如果他们总是这样,那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人类可能拥有的其他愿望,比如超脱于世俗之上的自由流动,就像纯粹精神一样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想象的世界。 引自第176页 二、心智(mind)是迁移(locomotion)的附带产物
1、心灵最原初、最令人信服的迹象除了动机(motion)之外,还有迁移。
2、心灵是一种控制器官。 当它协调各种冲动、调动整个机体去行动时,它并不产生新的活动。 心灵本质上只是我们行动的意向,换言之,是我们的本能和态度。
3、心智是一种过程。 通过心智这一过程,我们确定了自身行动所取向的方向和想要达成的目标。
4、正是迁移过程,包括迁移时场景和位置的变换,使得人类得以发展其所特有的精神禀赋,即进行抽象思维的才智与习惯。
5、正是在迁移过程中,我们所说的“社会的”这种独特的组织类型得以发展。 社会有机体(social organism)的特点在于它是由一些能够独立迁移的个体所组成。
三、流动工人心智的问题
1、 流动工人心智的问题不是缺少经历,而是缺少一份固定的职业。
流动工人一直在迁移,但他没有任何目的地,也就永远没有真正到达过某地。流浪癖是生活中罗曼蒂克性情和趣味(romantic interest)的最基本表现,但对流动工人和其他的很多人来说,它往往成为一种恶习。他获得了自由,却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对他来说,迁移和场景变换并不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只是自然而然的迁移本身。不安分和逃离生活常规的冲动,在他人那里通常会成为某个新事业的起点,但对流动工人来说,它们只是迁移和运动本身而已。流动工人只是为了变化而寻求变化。这是一种习惯,并且像药物依赖一样,它会形成一个恶行循环。他越流浪,就越需要流浪。……流动工人牺牲了对人类交往和组织的普遍需求,只为追求个人自由的浪漫激情。 引自第179页 2、为了社会长久存在与发展,它的个体必须定居下来。定居是为了维持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只有通过交流与沟通,作为动态平衡的社会才会实现。
3、 人类所有的交往形式最后都要依赖于区位和当地交往。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交流工具,比如报纸、广播和电话,都只是为了既保持社会团体中区位与功能的永久性,又保证其个体具有最大可能的流动性与自由。
流动工人挣脱那些将其束缚于家庭和邻里的本地联系而开始自己的生涯,此后,他则以断绝所有团体形式的联系而告终。他不仅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也是一个没有事业、没有国家的人。 引自第180页 4、流动工人为我们永恒的共同经验(即文化)做出的唯一重要贡献是他的诗。
旧时的拓荒者精神,有力地促成了美国建制和美国民情的形成。
除了不带任何更高目的的漫游,你认为还有什么足以慰藉心灵? 引自第181页 —— 惠特曼
1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邻里工作的科学基础
一、邻里工作迈向以科学为基础的趋势 科学不仅涉及作用因素,还与力(forces)有关。 1、作用...
-
心智与迁移
-
城市是一种心物机制 / 充分而彻底地展示人类本性中的善与恶
总论:城市是一种心物机制(psychophysical mechanism) 1、城市并不只是一种物理装置或人工...
-
研究人类社区的生态学方法
一、人类生态学与动植物生态学的关系 1、人类生态学根本的兴趣在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研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