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内容:设计的意义
3-10
要理解设计的意义,我们就得认识到这条贯穿于绘画艺术、建筑、工业和平面设计的共同主线。同时我们还要理解形式与内容在复杂的设计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认识到,设计也是评论、是观点,是一种视角,是一份社会责任。
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组装、排序,抑或是编辑;设计的过程也是赋予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去阐述、简化、厘清、修饰,去锦上添花、引人注目,去说服,甚至可能去取悦。设计就是把散文变成诗歌。设计增强我们的洞察力、加深我们的体验,并拓展我们的视野。设计是感受与认知的产物,它在设计师的脑海中开始萌芽,渴望能在受众的脑海中达到高潮。我们将会看到,设计也会造成混乱和困惑。欺骗性的设计往往比善意的设计更能打动人,设计的众多面具之一就是诱惑。
设计是一个动词,同时也是名词。它是开始也是结束,是想象力驰骋的过程和产物。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洋葱,一层层剥开,一层层显露出来。内容是设计最原始的材料。接下来的形式,是内容的重组与操纵。形式的构成便是在已有的空间中布置视觉关系,因此在英文中form(构成)与plastic(造型)都是“设计”的同义词。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结晶,是一个想法的实现和独特表达。通过制作、空间、对比、平衡、分配、图案、重复、比例、大小、形状、颜色、价值、质地、重量的表达,设计蕴含着一种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以上都是设计的手段,最终我们希望得到的,是统一、和谐、优雅和节奏感。(这一串设计手段与目的的名单被引用得太频繁了,以至于它们几乎完全失去了意义。然而,就是这一系列元素最终将艺术和非艺术、好的设计和差的设计区分开来。另外,完美的设计依赖于所有这些元素的整合。由于这些元素是取之不尽的,完美更是难以企及。)所有这些都需要设计者的创造力、直觉、判断力以及经验。好的设计没有固定准则,每一个问题、每一个解决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除此之外,设计并不是一个乌托邦,解决方法常常是任性、武断,或是无数次妥协。
费尔南德·莱热写过一本精彩的小书《绘画的功能》(Functions of painting),他在书中简洁地描述了自己对形式的看法:“在我看来,设计之美总体来说是完全独立于情感、描绘和模仿价值之外的。每一件物品、绘画作品、建筑作品、装饰品都有着它内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完全独立于它所代表的意义之外。”莱热将绘画(应该也包括设计)看作客体而不是主体,看作优先于主体内容的形式。
的确,由于美学评判大多依赖着直觉,一件作品的抽象面(或者说形式)便跃居其他元素之上了。然而当形式(抽象的元素)不仅仅凌驾于内容之上,甚至遮盖了作品的内容时,我们的认识就入了歧途,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也无法解决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实质就是在具象中看出抽象,并在抽象中看出具象。
纯艺术与应用艺术(或是流行艺术)的区别并不是流派的区别,而是两种形式特质的区别,是好与坏的区别,是对视觉关联——节奏、对比、比例——敏感与迟钝的区别,以及这些特质如何让伦勃朗不同于诺曼·洛克威尔。在伦勃朗的作品中,折服我们的是形式的创意;在洛克威尔的作品中,折服我们的是灵巧的手艺。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特别关注那些难以捉摸的特质,它们在太多的时候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比如说,符号被理解为真实存在,模糊被看作精确,无病呻吟被当作了真情实感,时尚被当作原创,流行被当成了实质。遗憾的是,“应用”和“流行”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贬义的色彩——这两个词语看起来就带着偏见,暗示着次等之物。例如,所谓的非洲或墨西哥的原始艺术,就可以轻易反驳这个概念。那里的人为自己创作了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在美学价值上没有丝毫逊色之处。
每一件事物都拥有形式,或好或坏,或讨喜或讨厌:即使是装饰品,也具有一种不知所云的形式。没有什么东西是无形的。形式与内容相互作用,两者相互依赖。当形式操纵着内容时,内容也决定了这种操纵的实质。对于结构主义者或解构主义者,正如对于保守主义者或先锋主义者,有好的形式,也有坏的形式。当我们提到形式时,不能回避价值。形式可能会强调、混淆,甚至改变涵义;它从来不是处在真空中。而内容,也从未隐藏于形式背后:它越是努力隐藏,越是作为缺席的实质显现出来。
对于设计(美学)的评判建立在两种价值基础上,一个是象征性或联想性的(非固有的),一个是形式上的(固有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使用象征性的价值,但常常将它与形式的价值混淆了。这些价值标准大多非常主观,与设计和艺术本身很少有关系,甚至毫无关联。象征性的判断常常基于习惯、传闻、观点、特殊意义、偏见、误解、有限的知识——受到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甚至宗教的影响。(例如,在一位没什么审美经验的虔诚教徒眼中,一幅《最后的晚餐》的拙劣的仿画,与达·芬奇的原作并无太大区别。他所关注的是虔诚,而不是艺术。)固有的价值涉及美学,关系设计本身(它看起来的样子,它的视觉效果),但与它所表现的主体无关。非固有的评判与内容和内涵有关,而固有的评判与“美”有关,后者更难以把握,因为一定要有天赋、专业技术、品位、情感、经验、视觉的敏锐参与其中。(我们这里所说的“美”,与忠实于自然、漂亮的裸体画,或是令人目眩的美景毫无关系,而是要忠实于形式美学。)
在绘画、雕塑、建筑和设计中,形式上的问题总是一样的。比例就是比例,顺序就是顺序。色彩的效果并不依赖于介质,比例、手法的节省、和谐、节奏,甚至主题的效果也一样从不依赖介质。形式中不存在偏见。它不以时间、地点、国籍、学派或者风格为依据。毕加索在提到立体主义时,是这样说的:“它和其他绘画流派没有区别,大家用的是同样的准则、同样的元素。”
他在另一个场合中发表了如下观点:“古希腊的艺术、古埃及的艺术,以及生活在其他时代的伟大画家的艺术,都不是过去的艺术;它们可能从未像在今天这样生机勃勃。”
理解形式的重要性,就是理解马萨乔、伦勃朗、蒙德里安这一类和诺曼·洛克威尔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处。这也是在理解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优秀与糟糕的广告设计或机械设计之间的区别。在平面设计中,相互关联的形式确立了事物的外观,而在工业设计中,它们还会帮助阐明或掩饰物品的功能。
加里·威尔斯,在说起林肯(Lincoln)在葛底斯堡演讲中对形式的把握时,告诉我们林肯如何“从他自身的艺术修养中,感知到产生古典艺术的需求——对本质、平衡、理想的浓缩和把握”。形式的准则是普遍而恒定的。然而,对形式的强调完全不会削弱实质、技巧、情绪内容、世界观,或者得体性的作用。形式仅仅是提供火花,没有这些火花,内容就失去了活力。
艺术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但是艺术的语言并不是关于艺术的语言: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是言语上的。一个终极的问题“可这是艺术吗?”体现的便是语言的苍白无力还有理性的局限。艺术中有认知、观点、思索,以及诠释,但没有论据。这便是艺术的神秘和魔力。
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logo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58-60 一个logo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签名,一个铭牌,一个路标。 一个logo并不直接售卖什么,但...
-
创新与设计受甲方限制的批评
32 “你不能够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未来,”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说,“过去...
-
形式+内容:设计的意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