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孟子
试以西方哲学的体系归纳和对比孟子的学说。
1、孟子的哲学伦理学(是其政治哲学观点的根据)
预设条件(内核):人本性中的不忍之心。
由此推出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有善(不忍之心,仁心),但非纯善(只是包含善的部分),如能将善的部分发扬,便可“内圣(孔子的主张)进而外王(孟子发展孔子的主张)”。孟子是将“仁”这个伦理学概念,从个人修养引入社会哲学的桥梁。
达到善的必然性:
孟子首先对人做了定义,以能思(理性)为人与动物(禽兽)的区别,称为“从其大体”。
在此基础上,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具有扬善(仁)的内驱力,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不能称其为人。这正是孟子对人伦规范做出的约定和限制。
这套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性善论极其相似。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活动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理性的内涵约略同于孟子所说的仁,且二者都认为人不是完全善的,善只是人性的一部分。
他们都认为道德和善是一种选择,然而不同的是,二者的内驱力不同。孟子认为从善的内驱力是人如果不从善就不是人,这是一种对人的定义达成的内在要求,充满了道德谴责意味;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性则更强,更类似于墨子,从善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获得最大的幸福,最终落在了一个功利主义的结果输出上。
冯友兰译孟子:
吾人行事,只 其当否。当行则行,所谓强为善也。至其成败利钝,则依各方面之环境为转移,此非尽人力所能统治者,此所谓天也,命也。 引自第115页 注重内省与自制的内涵,必定是注重人本身的能动力,是对人的力量的认识和认可。因此说孟子是非常具有人本思想的。
当然,孟子强调人本的前提是,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秩序,具体即是当时代的尊卑体系即君臣父子的伦理序列。这也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
2、孟子的政治哲学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一切皆为民设”是其政治及社会哲学的根本。
这是对孔子政治哲学的继承,注重对孔子著说的论述,在论述中将其学说进一步理论化。与墨子相比,是政治中的保守派。
对君与霸的定义:君者,以仁德收天下;霸者,以暴力征服天下。孟子主张“贵王而贱霸”。
孟子的阶级观:与柏拉图的阶级观非常类似的是,孟子认为社会上应有分工,且各阶级应该各司其职,共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们都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极度贤明的人,柏拉图称之为“哲学王”,孟子称之为“圣人”,他们需要专业的培训,具备统领国家的能力和道德。
孟子甚至为君权的继承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是禅让,一种是世袭,前者是其理想化的制度,后者则是为了继承古法而做的妥协,二者显然是矛盾的。
在此基础上,孟子还提出了当时的朴素社会主义思想,以土地所有权为依托,认为土地应算是归为公有,而非贵族所有,耕地的农民是纳税人,而非农奴,以此对当时的土地制度做新的解读,来配合自己的理论体系。
3、孟子的本体论
这是我国思想史中本体论/形而上的萌芽,其理论不成体系,只是一些散碎的言论。
孟子提及天时,有“主宰”、“命运”、“义理”三种含义。
比较突出的是,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私为万物本为一体,人与我之界限消弭之意。这种思想来源于孔孟的“内圣”即自我修炼的要求,在这种修炼中,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即是个人在最高境界中的精神状态,偏向于一种体验和经验。
王竹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 孔子(及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横向对照)
到底什么是儒家。 现在的人们认为儒,是学者的代名词,说一个人儒雅,必定含着这个人有学问,...
-
第五章 墨子
关于墨子(继孔子后)的兴起,尚无定论,但总归有一种趋势即墨子出身平民,故其思想的出发点也...
-
第六章 孟子
-
被遗忘的百家
1、与儒、墨呈三足鼎立的杨朱 有智识,却选择避世,对现世改变持消极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
第八章 老子与老学,百家集大成者
一、老子与聃 冯友兰认为,老聃是先于孔子的传闻中的“古之博大真人”,而老子即李耳,是晚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