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作者简介 · · · · · ·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目录 · · · · · ·
第一篇子学时代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
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第二篇经学时代
第一章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第三章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第四章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学(下)
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第八章隋唐之佛学(上)
第九章隋唐之佛学(下)
第十章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二章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朱子
第十四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第十五章清代道学之继续
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原儒墨
原儒墨补
原名法阴阳道德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审查报告一
审查报告二
审查报告三
校勘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
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第二篇经学时代
第一章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第三章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第四章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学(下)
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第八章隋唐之佛学(上)
第九章隋唐之佛学(下)
第十章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二章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朱子
第十四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第十五章清代道学之继续
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原儒墨
原儒墨补
原名法阴阳道德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审查报告一
审查报告二
审查报告三
校勘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科学之方法是逻辑的、理智的;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来自:熊猫书院 当一个人在以忠恕之道要求自己行仁义时,并非为了其他什么目的,做所当做的事,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结果。 而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的本性有更高的了解。那么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本是一体,如果人能达到与万物一体,那么人的肉身躯体无非是尘埃,生死始终,无非是日夜的继续,不足以干扰人内心的宁静;至于世俗得失、时运好坏,更不足挂齿。这便达到了至乐的境界。 五行学说的意义在于解说宇宙结构,但并没有解释世界的来源,阴阳学说便填补了这个空白。阳的本义是阳光,或任何与阳光相连的事物。阴的本义则是指没有阳光的阴影和黑暗。后来它们的含义逐渐发展成为宇宙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阳代表男性、主动、热、光明、干燥、坚硬等;阴则代表女性、被动、冷、阴暗、柔软等。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阴阳两个原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 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即“礼”。“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凡建立起“礼”的地方,就会形成“道德”,按“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这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 其实“中庸”的真正含义是懂得适当其时又恰如其分地行事,从而得到恰到好处的结果。这种思想适用于个人的感情和欲望,也适用于整个社会的运转。当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的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适度满足,各种不同才能、不同行业、不同地位的人,各自完成不同的使命,各得其所,就能构成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人在行中庸之道时,就是将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而这种和谐,不仅指人类社会,它也渗透全宇宙,构成所谓“太和”。 “天”是万物的总称,因此也就是万物的整体,从“天”的观点看万物。把自身融入“天”,就是超越万物和万物的差别性,或如新道家所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哲学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西方哲学史(第9版) 9.2
-
- 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 9.5
-
- 韩非子 9.1
-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9.1
-
- 中国文化史 9.0
-
- 货币文化史VI 8.6
-
- 周易 9.1
-
- 入圣之机 8.2
-
- 逻辑学 II (大逻辑下卷) 9.9
-
- 逻辑研究 9.7
中国哲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9 条 )



《中国哲学史》:中国人喜欢怎样的哲学
我系统地阅读哲学史,是从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开始的。黑格尔认为哲学史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为哲学的目的是真理,真理是“不变的、永恒的、自在自为的”,而历史却是一度存在,但到另一个时代却又消亡的事物,“如果我们以‘真理是永恒的‘为出发点,则真理就...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6分 1328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0分 1938人读过
-
重庆出版社 (2009.11)8.9分 52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哲学 (Factory Of Fait)
- 图书合集 (藻荇)
- 已购 (大笨蛋)
- 哲学 (十)
- 书单|2022失眠读物Top书单 (失眠读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欧阳殉 2023-07-20 18:02:58 湖北
大略阅过,可说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初步的脉络梳理。冯老这书固然是好的,如陈寅恪所评,其取材精谨,注重史料,又如金岳霖所评,其力求叙述客观,脱离“一种主义的宣传”的陷阱。此外,冯老写作中国哲学史注重著作而将相关人物的考证置于其后,在现实情况下也较为科学、可靠,体现其治学的严谨态度。只不过,书中的引文部分占去篇幅过甚,且有些许流于散乱,系统性和结构性偏弱。
1 有用 树下的阿怪 2023-06-14 15:13:05 浙江
上册还算耐心、尽力去读,读到下册,耐心、兴趣全无了。
1 有用 RONALGOU 2022-05-17 19:36:21
讲述清晰,立意明确
0 有用 乔正庸 2022-11-08 08:46:25 内蒙古
2022-34,书写的太好了,就是书皮有问题,翻完之后掉色严重。
1 有用 T 2025-04-27 21:10:49 广东
从上册来看,牟宗三评此书深得我心:“西人写哲学史是诠释式的,冯友兰狡猾,写书是引述式的”,无主线,无重要问题,无解释,无判断,只可做“一脓包哲学,外表光亮,一挑破一团脓水”;其次在于削足适履,中国之义理与西方之哲学本就大相径庭,现强削中国思想之足以适西方哲学之履,不免怪异。 我错了,觉得冯友兰差是先读了秦晖;看了胡适后还是觉得冯友兰好很多;书的好是比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