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
P129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是公西赤的字,公西赤的特长是搞外交;“冉子”是冉求的弟子尊称冉求。《论语》中,孔门弟子称子,只有曾参、有若和冉求。冉求的特长是理财。他是先为孔子理财,当孔子的宰,后来才为季康子理财,当季康子的宰。这里所述,是冉求为孔子理财。公西赤去齐国干什么?是替鲁君办事,还是替孔子办事?如果是前者,那是出公差,该由政府报销;如果是后者,则只能找老师报销。情况如何,我们不清楚。这里讲的是,公西赤出差,冉求请老师批准,给子华的妈妈送点米,照顾一下。 …… “釜”,六斗四升。 “庾”,音yǔ,二斗四升。 “秉”,一百六十斗。 子华出差,“乘肥马,衣轻裘”,很阔气,但冉求替他在家的老娘向孔子支借粮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就可以了,冉求嫌不够,请多给一点。孔子说,那就再加一庾吧。但冉求竟一下子给了她五秉,比孔子批准的数字大大超出。孔子知道,很不高兴,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周急”是救济有紧急困难的人,“继富”是帮有钱人赚钱再赚钱,阔上加阔。人类社会,劫贫济富是主流。冉求的理财观念很现代。现代银行贷款,要有信用保证,越是有钱人,才越是大笔大笔借钱,穷人,就怕借钱不还。我们要知道,冉求后来当季氏宰,还是坚持这种理念。“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孔子大怒,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11.17)。 这段话,前因后果不太清楚,皇疏有一段辩论。他说,我们不知道,子华的母亲是不是真缺粮:如果缺,子华这么阔气,是不孝,孔子不肯多给,是不仁;如果不缺,冉求给那么多,是不智。其实,情况可能是,子华的母亲并不缺粮,子华并非不孝;孔子不肯多给,也合情合理,并非不仁;冉求考虑到朋友出门在外,他妈就等于我妈,也没什么不对。冉求不拿自己的禄米给子华的妈,是因为自己给了,别人就会以为子华的妈缺粮,因而指责子华不孝。他向孔子请粟,虽然引起孔子不快,但大家可以明白,原来子华的妈并不缺粮。总而言之,冉求替朋友着想,很仗义。这是一种曲里拐弯的解释。 引自 雍也第六
6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