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开启行为的改变
【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第一,误以为只有按照理想状况作出选择,才算有选择;如果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这不是我要的选择) 引自 --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非暴力沟通》我选择……
第二,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表面上看,我们都希望有更多选择,实际上却经常逃避选择。因为有时候,强调有选择,并不是一件让人舒服的事情。它很容易让人想到:既然有选择,而我现在过得不好,是不是我的错? 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通常假想了一个施害者和一个受害者。当我们觉得没选择时,是把自己放到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并借此把责任推卸给假想中的施害者。这样,我们的负罪感就减轻了很多 在“没有选择”代表的指责抱怨和 “有选择”代表的内疚自责之间,很多人宁可选择前者,因为这样痛苦会小得多。不是思考“谁对谁错”,更不是一味责怪自己,而是思考“有用没用”。 如果你强调自己受过去、环境和他人所限,没有选择,这对你的改变有什么帮助吗?没法改变,也许不是你的错,可是,谁要为最终的结果负责呢?还是你自己。 引自 --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没有什么比走一条很难的路更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了。 我跟她说:“你跟你妈妈不同的地方是有价值的,因为你有自省。自省并不轻松,有时候还让人痛苦,可这正是改变的契机。” 所以,关于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这个选择,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自省。 据说,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咨询室里放着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 回顾一个你正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的困难处境,比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恭维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违心地接受了一个很想拒绝的请求。然后思考: 你有哪些选择?你又作了哪些选择? 通过这样的选择,你获得了什么?又回避了什么?当你作了某个选择以后,你有想过“我没有选择吗?为什么? 引自 --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那么,大象的脾气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大象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的力量大,一旦被激发,理智很难控制住它。 第二,它是受情感驱动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的情绪驱动。所以,它既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 第三,它是受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的。它只承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者当下;期待的好处被教导的,而经验的好处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人的某些行为也是依据这样的原理被塑造的。我们可以把强化看作是经验的好处,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经验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强化不仅有正强化,还有负强化。正强化是一个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获得了更多他想要的结果,从而让这种行为更巩固。比如,获得高额奖金会让一个人努力工作。而负强化是当一个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他不想要的结果减少了,从而使这种行为更巩固了。 比如,为了防止被扣奖金,一个人也会努力工作。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正强化的好处是“增加快乐”,而负强化的好处是“减少痛苦”。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你不需要完全否定吃,这毕竟也是一种减压方法。最重要的是,你要找一个更健康的替代方式,比如跑步健身、参加读书俱乐部、跟朋友看电影等,用它们代替吃。”我建议她每周一三五去试验新方法,二四六用“吃”这个老方法,看看哪个感觉更好。最后,她找到了一家羽毛球俱乐部,还在那里认识了几个新朋友。慢慢地,她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食了。 改变失败的时候,责怪自己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并不是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所谓的好处或者坏处,其实就是我们与环境交换信息、获得反馈的过程。刺激和强化就是我们与环境建立联系的方式。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切身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找一个你最想改变的目标,比如早睡早起、减肥健身、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或者更自如地与异性交往等。然后思考: 你的目标有哪些“期待的好处”?又有哪些“经验的好处”在妨碍你作出改变? 如果要让改变发生,你需要积累哪些“经验的好处”?怎样才能获得它们 引自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经验 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长长的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具体地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行为上的应对,第二层是内心情绪上的应对。 简单来说,它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应对焦虑情绪的。越是感受到威胁、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的大象很难忍受的。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也给行为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我们一起给她的焦虑取了个名字,叫“小闹铃”。当妻子再感到不安、想要离开时,她就会说:“我的小闹铃又响了。”丈夫会轻轻拧妻子的耳朵,假装把它关掉。 什么是当前最让你感到焦虑的事?你用了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来处理这种焦虑? 如果你朝着自己的目标改变了,你会有什么新的焦虑?你准备如何应对这种新焦虑? 引自 --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 “心理免疫的X光片”。 这是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发明的。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可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心理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焦虑,我们就用回了老办法一这和心理舒适区的概念很像。 案例:艾米在会议上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想改变。 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②与目标相反的行为:经常附和别人;说话很小声… ③潜在的好处: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 ④内心重大假设: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打过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心理免疫的X光片,就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冲突。 但是,我们不能一味责怪那些阻碍改变的行为,更不能责怪心理免疫系统,因为它曾经保护了,也许现在还在保护着弱小的、容易受伤的我们。它就像一个尽职的老奶奶,为了保证安全,百般阻拦我们到新的地方去。但终有一天,我们要挣脱她的怀抱,开始新的旅程。 引自 --心理免疫的X光片:看清心中的恐惧 看见内心的假设 卡尔·荣格(Carl Jung)说过:“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 而它们一旦被看到,被带到意识中经受理性的拷问,它们对人心理的隐形操控力就会被打破。 寻找重要假设的时候,可以试着“如果…就…”的句型来归纳它们。在这样清晰的句式中,我们会发现原本根深蒂固的信条,只是一个假设而已。 验证内心假设 改变的本质,是通过做不一样的事获得新经验。不一样的事,指的就是与心理免疫系统要求我们做的不一样的事。相应地,新经验指的是,当新行为让我们内心隐含的假设松动以后,所产生的新领悟。这个领悟会被整合到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最终改变这个系统。这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让错误的假设倒塌 我发现自己是在用“背后抱怨”强化需要,同时在防止冲突和矛盾。我很少直接向别人提请求和需要,因为我很怕别人拒绝,伤了面子,可是我确实有这样的需要。结果,背后抱怨成了折中方案。隐含在这种行为背后的,是我的重大假设:如果我直接表达不满,表明我很苛刻,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如果我直接提要求,别人很可能会拒绝,就会引发冲突。所以,我想设计一个行为测验: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在背后抱怨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东西很重要,就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在背后抱怨。哪怕时间很紧张,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东西,别人才会认真对待。在背后抱怨,等于把责任推卸给了别人。 引自 --检验人生假设:看清自我限制的规则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小成功能够让大象体会到改变的好处,也会塑造一种希望感,让大象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并促使大象不断迈开步伐。 心理咨询领域有一种提问技术,叫作奇迹提问:“假如奇迹出现了,你真的顺利毕业了,会发生什么呢?”“你再想一想,如果你已经顺利毕业了,回顾这个过程, 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往前看,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当假设好的结果已经发生了,再往回看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绕开了大象的防御机制 这种改变的一小步,最好是在心理免疫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用奇迹提问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让它实现,这个策略就叫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个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重点不是结果, 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如果你需要有最终成功的承诺,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经陷入让自己无法行动和改变的思维模式。因为你会发现,没有什么人或者什么方法能够给你这样的承诺,除了骗子和传销组织。 而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让你专注到当下能做的事情上。 如果它真的发生了,那我就会建议那位来访者转移关注点,去检查嘲笑是不是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如果他发现嘲笑并没有那么可怕,他也会获得一种新的经验,这也能帮助他进一步行动。 “看脚下“ 引自 --小步子原理: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这就需要行为改变的第三个原则,我给它起名叫一培养“环境场”。 那么,“场”到底是什么呢?它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能激发特定的行为。这个行为线索来自两个方面:行为的历史和他人的反应。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为线索行事。环境中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 “场“的惯性 有人说,晚睡是我们不肯面对失败的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我把生活的乐趣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在消费型快乐里,我们消费的是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的感官刺激和生物性需要。而在创造型快乐里,我们在创造自己的产品,在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成就感,感觉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好。如果把消费型快乐看作酒肉朋友,创造型快乐就是良师益友。学习是一种创造型快乐。消费型快乐过后产生的空虚感。 创造型快乐是骑象人热衷的理智的快乐,而消费型快乐是大象热衷的感官的快乐。如果从消费型快乐转到创造型快乐,我们需要说服感觉的大象。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或者工作氛围浓厚的“场”,就是一个说服大象的好办法。 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在这个假设里,图书馆、自习室或者写字间是和工作学习相联系的,而家、宿舍是和休息娱乐相联系的。 在身边养一个“场“ 第一个来源是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第二个力量来源,就是我们以前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 “场”并不玄虚,它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像我一样,在家里养一个小小的、专门进行学习与工作的“场”。如果能在这个“场”里贴些激励自己的话,作为“场”的边界和线索,那就更有帮助了。 给“场”补充一个定义,它其实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 引自 --培养“环境场”: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越自责,越放纵 这就涉及行为改变的第四个原则一情感触动。 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发生。可是,大象既容易被焦虑、恐惧这类消极情感触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这类积极情感触动。到底哪种情感最容易引发改变呢? 我们习惯的方式是用焦虑、恐惧,也就是用恐吓的方式来促成改变, 因为焦虑和恐惧的力量最强大,最容易被激发和控制 可是,内疚和自责真的能推动大象改变吗?当然不能。否则我们就不会一边内疚自责,一边拖延着不愿改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很多我们想改变的习惯,比如吸烟、过度进食、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产生的。如果用内疚和自责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焦虑和压力,想一想,我们会用什么办法处理这些焦虑和压力呢?当然还是吸烟、乱吃东西、拖延这些老方法 所以越是自责,一个人越容易放纵自己,陷入“放纵一自责一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 大象能听懂 用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来刺激大象,大象只会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容易破罐子破摔。 接着,老师又说:“米纽庆已经去世了,我也老了,所以我要把他教我的东西告诉你们。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爽的。如果我只是很轻率地表扬你们,那我其实也是在说‘你们只能做到这种程度’。我不停地批评你们、挑战你们,就是要把你们从故步自封的壳里逼出来,相信你们完全能做得更好。”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能够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用爱驱动自己的改变 我问她:“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如果你是自己的妈妈,会让自己参加这样的战争吗?” 她说:“我绝对不会!”我说:“可是你现在就在让自己参加啊,只不过战场不一样而已。” 从那以后,每当遇到想跟同事比较的时候,她都会告诉自己:“不要再参加这种愚蠢的战争了。”也许她以前也这样劝过自己,但现在,她心里的大象被触动了。她心里多了一样东西:对自己的爱和怜悯。她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自我谴责,也知道这并不是她的需要,而是她妈妈的需要。 这种理解就是驱动大象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是能听懂爱的。它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爱不爱它。 只有爱,才会让它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引自 --情感触动: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改变是把双刃剑 在追求改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状态:对现在自 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当然可以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但也可能带我们走上另外一条路—让我们感到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改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内容的改变,在这个案例里,就是工作;另一个是应对方式的改变,在这个案例里,就是不停换工作的行为。他一直想要改变的,是工作这个“内容”。而他真正需要改变却没有变的,是用不停换工作来应对焦虑的这种方式。盲目寻求变化,没法安顿下来踏踏实实积累经验,这才是他真正的问题。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的书,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瓦茨拉维克(Paul Watzlawick)。瓦茨拉维克把内容的改变称为第一序列的改变,把应对方式的改变称为第二序列的改变。瓦茨拉维克说,就是因为人们把改变停留在第一序列,导致改变本身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他爸爸跟他说:“这是一种特别的才能。很多人只是根据常识来生活,但你会用理性去思考。我想让手下的员工建立理性思维都很困难,而你天生就会。不被常识蒙蔽,凡事问为什么,这是审视世界的好习惯,虽然费点时间、精力,却很值得。”(接纳自我) 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 第一个误解是,以为接纳自我就是不改变。通过第二序列改变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能了解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很难的改变。 人只要有焦虑感,就会想改变。可是顺境、逆境都是人生常态,有时候我们需要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因为就算我们不改变,事情本身也是在不停变化的。有些事,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而盲目的改变,常常会打乱事情发生的进程。 第二个误解是,把接纳自我当作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 接纳自我其实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什么呢?舍弃对生 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心理治疗领域里有一种很著名的疗法,叫作“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意思是,一个人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只把它当作生存的常态,转而专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种曲线救国的改变方式最大的好处是,防止我们只看问题本身,而忘了问题以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接纳自我的真谛。 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 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状况,还是维持着状况,甚至让状况变得更糟了。 通常,无效的改变会维持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你的改变包含在这种恶性循环里,那就要小心了。 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这个世界本身就有很多不完美,它不是按我们的想法设计的。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就连伤害都有自然恢复的过程,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如果你想作出改变,一定要思考一下:如果不作改变,事情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怎么样的?不能因为仅仅想要摆脱焦虑就急着改变。 引自 --第二序列改变:改变真的有效吗
39人阅读
水上行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了不起的我引言
你要走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有些人是天生的人生赢家,很容易就有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
-
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第一章
-
第二章推动思维的进化
心智模式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