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性、性别与社会建构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性与性别研究领域展开了一场生理决定论(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至今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生理决定论渐渐失去了影响力,社会建构论占了上风。 从1960年代起出现的性别新概念认为:将某些行为归属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种社会习惯(就像英文中将船称为“她”,而其他文化中却不会如此)。社会建构论最初的观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许多差异都不是源于一个基因,而是许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个人生而为男为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像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 极端本质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生理决定的;而极端社会建构论则认为:一切都是社会建构的,不存在先天的自然事实。论争双方各自坚持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立场,与此相对应的是“自然”与“文化”的两分法。前者强调天生的自然基础;后者强调养育的作用,社会条件,社会权力关系,或者个人选择。 社会建构论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多种理论:性别的文化建构论、社会角色理论、心理分析理论
一、性别的文化建构论:性别建构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某一文化之内。性别的文化建构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会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被建构起来。比如,亚洲文化要求女人被动和柔顺,亚洲女性的人格特征就会被这样建构起来。女性主义不仅强调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还强调性别不平等的文化建构,性别构成的权力关系。 二、社会角色理论:男女的心理区别来源于社会角色不同,由于劳动分工不同,女性更多在家庭里活动,男性更多在社会上活动。许多文化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社会角色分工的起因部分来自身体的区别,主要包括女人的生育和哺乳的需要,身高和体力大小的区别等,但是更多地决定于社会习俗对性别角色的规定。 三、心理分析理论:男女两性的起源和发展是长期的争论,心理分析是最早涉足这一问题的。从弗洛伊德的儿童性欲理论可以知道,虽然两性具有极为不同的心里本质、性本质,但是所谓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异性恋、同性恋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特殊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福柯——被认为是颠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关系的第一人:
性别的解构与权力结构共存,权力在两分的、表面上看去是本质主义的性别区别中是因不是果。根据福柯的观点,生理性别,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都是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是话语的产物是异性恋霸权的产物,它是在性实践和性别实践中形成的。福柯提出了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统治和抵抗的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国家的管理技术、医疗和快乐学的知识领域。他的基本观点是,权力是生产性的,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就连压制本身也是生产性的。目前被当作天经地义的性别差异其实是由权力生产出来的。 运用社会建构论来定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关系的最有影响力的尝试是罗宾在1975年发表的《女性交易:性“政治经济学”笔记》一文:
她的理论和跨文化分析指出,所有的社会都存在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体系:它是一套安排,在其中,人类的性和生殖这种生理的原始物质被人类的社会干预所塑造,以传统的方式加以满足,无论这些传统方式有多么糟糕。她强调社会干预在塑造性别规范中的重要作用,摈弃了对性别结构现状的生理决定论的解释。
202人阅读
mom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总序:性、性别与社会建构论
-
语言·主体·性别——初探巴特勒的知识迷宫
【巴特勒的语言观】 理解奥斯汀的“言谈行动论”是第一步。 在著名的语言学著作《如何以言行...
-
序(1990)
当代女性主义对性别意义的论辩每每引起某种忧虑感,好像性别的不确定性最后可能将以女性主义...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