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
《方言与中国文化》
绪论
-语言的核心是它的语音和语法的结构模式,而不是词汇。
-方言(dialect)
-地域方言(本书所谓方言)
-社会方言(sociolect 和social dialect)(含个人方言idiolect)
-七大现代汉语方言: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其中北方方言可粗略看成是古汉语数千年来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发展的结果......秦汉后的两千余年,北方汉人几次大规模南迁——其余六大方言。
第一章 方言与移民
l -创造文化的人、人的迁徙及其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l -人口迁徙:移民。
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往往是
从移民开始;函数关系:移民形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方言类型的变化
n -【层叠性】南方方言由于受到南下移民的不断影响,形成层次积压的关系。每种方言内部都可以找到其他方言的某些特征。......方言的地域差异实际上表现时代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时代都给原有的方言添上层次。
n 【两类移民】
1】因战乱或天灾被迫迁移——时间段、数量集中——引起直接明显的方言变化
2】经济开发程度高地区向田多地旷地区的自发迁移——较隐蔽
l 【方言的历史层次和移民的历史层次】
n 第一层:吴语、湘语;第二层次:粤语;第三层次:闽语;第四层次:客赣语。
n 各方言的现代形式与共同语比较,有的古老有的先进;
u 1】从共同语中分化出的时间有先后,早分化的较古老
u 2】分化后的演变快慢
n 同一方言中的不同语言成分呈现出不同历史层次。
u 1】移入该区的移民有先后,先来的移民带来的成分较古老
u 2】某些成分受别的方言影响发展更快
l 如上海方言中的某些新成分:复数第一人称“阿拉”是宁波移民带来的
第二章 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
n 行政区划重视管理+重农抑商(安定时期的)流动性弱
n 方言地理学-同言线(isogloss)-行不通
n 古代交通中【河流】的重要性&双重性
u 河流和政区界限重合时,河流才对方言的分区起决定性作用
n 【分布特点】:离散+向心的交互
第三章 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
第四章 语言化石与栽培植物发展史
第五章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第六章 方言和戏曲与小说
第七章 方言与民俗
第八章 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
l 底层(substratum)语言与上层(superstratum)语言
n 底层成分:渗入语言结构;以民族底层为前提,即原有民族跟外来民族在同一个地域中共同生活;口头产生
n 借用成分:常常只见于词汇;不必有民族底层前提;还可通过书面语输入
l 【外来文化与外来词】
n 1】北方游牧民族文化
n 2】中亚文化
n 3】印度佛教文化
n 4】近现代欧洲文化
(终于明白菲林公园为啥叫菲林公园了 菲林(胶卷)-film)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